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最美鄉村老教師劉效忠31年堅守 小村屯成了『大學生屯』
2012-09-26 12:01:06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 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6日訊 (記者 侯巍) “今年這學期,今天纔算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因為今天纔回到學校。”說到這裡,劉效忠有些無奈,拿著課本的手微微有些拌動。19日,記者見到了這位有著32年教齡的鄉村老教師劉效忠。就是他,讓一個僅有20多戶的落後小村屯先後走出了20名大學生。這個小村屯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學生村。

 
操場上孤零零的滑梯。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木蘭縣東興鎮五一村西二屯,是木蘭最北端的一個村落,位於小興安嶺餘脈的大山深處,有木蘭小漠河之稱。冬天天氣寒冷,夏天雨水頻繁,交通十分不便,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19日,記者經過了4個多小時的顛簸,一路塵土飛揚,終於來到了東興鎮中心小學校。在這裡記者見到了劉效忠老師,人群裡,很難把劉老師認出來,戴著一副眼鏡的劉老師,目光堅定。2011年,西二屯僅有的幾個學生從西二屯下伸點被撤並到東興鎮中心小學校裡來,劉效忠老師也和老伴一同搬到中心校。白天是劉效忠老師給這裡孩子們上課,晚上就為學校打更。

  劉老師家裡簡單的辦公桌及最美教師獎。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中心小學校十分簡陋,目前有30個孩子,8個老師,是一所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劉效忠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師。記者看到,操場上僅有的娛樂設施就是位於操場左側的鐵制滑梯,正前面有幾排新栽的楊樹,遠望藍天白雲,幾座山青青郁郁,國旗迎風飄揚,小學在藍天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教室裡,醒目的黑板被放在用幾根木架子搭起來的桌子上。幾盒粉筆,一根教棍,別無他物。再看到劉老師堅定的目光,記者十分感動。劉老師說,“孩子們現在條件好多了,課桌是新的,書包和本子也都是新的,這裡還有滑梯,很多地方連這個都沒有,這比西二屯下伸點不知道強多少倍”。

  劉老師與學校的孩子們合影。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木棍子當旗竿紅布當國旗

  說起當年教學的經歷,劉老師平靜的眼光裡流露出異樣的光彩。西二屯是個貧困村,直到現在村裡與外界的聯系依然是村前那條沿山靠湖的鄉間土路。春夏的湖水一漲屯裡的交通就會中斷,屯子也就成了孤島。離屯裡最近的學校離也要十幾公裡,孩子無學可上。1980年教育實施密網布點屯屯建校,西二屯設了下伸點,村子裡唯一的知識分子、初中畢業的劉效忠被確定為最佳人選。看到孩子到了適學年齡也沒地方上學,整天在屯裡閑逛,村裡貧窮落後。劉效忠毅然接受了這份工作,當起了民辦教師。當時條件特別堅苦,村裡能給的僅有兩間四處透風的小土屋,一塊黑板、兩盒粉筆、四張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更沒有其它的老師。劉效忠就把適齡年齡的孩子們集中在一起。當時最小的僅7歲,最大的15歲。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劉效忠從自家拿來木板釘子把桌椅修好,又從村裡要來報紙將牆糊上。找來一根直直的棍子插在土房子前,又讓愛人拿紅布縫了一面國旗,窗戶是用透明的塑料釘上。不到一個月,西二屯下伸點小學的國旗飄起來,教室亮了。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裡從此就有了學校。既當老師又當校長的劉效忠從此成了孩子王。最多的時候這裡的孩子達到20多個。


  中心小學校。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一個教師一份責任,這一代都這麼窮了,不能再讓孩子們再過這樣的日子。”劉效忠老師平靜且朴素的語言令在場的人十分動容,他帶著這樣的信念,像樹一樣紮根在這個小山村裡,一乾就是31年。

劉老師在操場上和孩子們做游戲。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桃裡滿天下村裡走出來了個神八科技員

  僅有一名老師的小學校就這樣成立了,為了避免孩子件輟學,劉效忠老師費盡了心思,交不起學費的劉老師幫忙墊交,買不起本子的劉老師幫著買,家裡有困難的劉老師幫助解決。魏茂嶺就是其中的一個學生。當年,魏茂嶺家境貧困,奶奶癱瘓在床,母親心髒病無力照顧,弟弟年幼,父親為了養家整天在外面忙碌,家裡的擔子就落在魏茂嶺身上。魏茂嶺沒來上課引起了劉老師的注意。劉效忠老師了解了情況後來到魏茂嶺家裡,三番五次的勸說,都沒起什麼效果,劉效忠老師急在心裡,這孩子這樣下去不就完了嗎?最後劉老師想到了辦法,就對魏茂嶺的父親說,“孩子的事是一輩子的大事,可不能耽誤了孩子呀。你看這樣行不,在家裡需要照顧的時候就叫他回來,但是他閑下來的時候就讓他去學校,自己幫他補課。”魏茂嶺的父親感動了,同意了。魏茂嶺沒有辜負老師的重望,經過幾年的努力,成績優異的他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至今就職於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由於他勤奮努力,刻苦鑽研,參與了神八、神九的設計,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魏茂嶺的父親感動地對劉老師說,“這是你的功勞啊,沒有你當初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魏茂嶺啊。”魏茂嶺在寫給劉老師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我慶幸生在那個小山村,更慶幸這個小山村有劉老師。在冬季您默默的為我們生好爐火,讓我們走進教室就感到家的溫暖。在夏天您背我們趟過那條小河走向知識、走向文明。當年我因為家庭困難幾度輟學,都是您一次次把我牽回課堂。小時候,我只在乎老師給予我們的快樂和新奇。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師卻在貧窮的村落裡駐足下來,最後在小村裡紮下根。然而正是因為您我們纔實現了更多的夢想,孩子纔有了希望的春天。

劉效忠老師和學生們有說有笑從操場上走過。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像這樣事,劉老師做了很多,孩子們至今記得夏天只要是大雨天,老師會背著他們過河的情景;冬天,老師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將教室燒熱,特別冷的時候劉老師就把他們集中在自己家裡。一個小山村,因為有了這樣一名老師,變得生動起來,因為有了他的堅持, 30年來這個西二屯無一名適齡兒童輟學,創造了一個奇跡。看到老師的堅持,西二屯的家長們感動了,紛紛克服困難供孩子們念書。幾年過去了,大學生紛紛從木蘭縣走出去了,西二屯這個僅有20幾戶人家的小村屯先後有20名大學生考上統招學校。該屯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大學生屯。


  住在陋室結豐碩果實

  19日,在劉效忠老師和老伴劉玉蓉居住的屋子裡,記者看到,這裡是學校的打更房,坐北朝南的屋子,左面就是教室。劉老師家裡物品十分老舊,鏡子和鍾至少有30年的歷史。據劉阿姨介紹,這屋子是給打更用的,自己和老伴搬到這裡有一年多的時間。白天上課,晚上劉老師還打打更。等劉老師退休後就搬到木蘭縣女兒那裡去住。在廚房裡,盆裡僅有幾片白菜葉。劉阿姨說,這裡買肉不方便,得到十幾裡外的地方去買。家裡的兩個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學,現在也都當了老師。以前,對劉老師拿自己工資給孩子們墊學費,書費,自己很不理解,特別家裡也在等著劉老師的工資。記得有一次,劉阿姨要給孩子們買鞋和衣服,過去了好長時間也不見劉老師把工資拿回家,一問纔知道,原來是劉老師把工資都拿去給別的孩子墊學費了,劉阿姨沒辦法,就養雞,用賣雞蛋的錢給自己的孩子買衣服和鞋。31年過去了,劉老師記不清給多少個孩子墊過學費。

劉效忠老師認真給學生們上課。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家裡一貧如洗巨款捐給教育事業

  在采訪中,閆夢茹的姥爺徐洪洲向記者介紹,幾次都說劉老師是個好老師,特別敬業也特別愛學生。最讓他感動的是2012年,劉效忠老師被評為了"中國最美鄉村教師",在學校舉行的表彰會上,企業將10萬元的支票交給了劉效忠。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劉效忠接過支票後,當場就宣布把這些錢捐給木蘭縣的教育事業。聽到這裡,在場的幾十個人無不被劉老師的舉動感動了,紛紛鼓掌,甚至流下了感動的淚水。“10萬元啊,對於一個小農村來說,現在是一個老師辛辛苦苦3年多的收入,如果在30年前,那就更是天文數字了。”徐洪洲激動的說。

  劉效忠的愛人接受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劉老師的老伴劉玉蓉知道這件事後說,“不委屈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了這些錢咱們可以去體檢了,還可以買一些需要的東西。”聽到老伴的抱怨,劉老師就勸她說,“咱們最困難的日子都過去了,你看現在咱們工資也夠花。這些錢捐給孩子們了,那將會有更多的孩子成為國家棟梁。你不認字出門時受委屈,咱那點錢能讓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將來做重要的人,多值得。”劉玉蓉一聽,是理。現在農民種地都需要文化了,沒文化哪成啊。

  劉效忠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課。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劉老師愛學生是出了名的,閆夢茹的媽媽徐紅向記者介紹,劉老師把哪個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去教育,特別不容易。做為孩子家長能碰到這樣的老師特別幸運。劉老師在提到自己的學生時滿臉幸福,並向記者介紹說,原來在西二屯有個老王太太,一見到自己就對他說,“老抱子”又去上課啦。說他像老母雞一樣時刻護著身邊的“小雞”。每每聽到這裡劉老師都微笑不語。

  “這輩子物質上沒得到什麼,但是精神上是富有的,別人誰也比不了的,最大的收獲是看到孩子們都走出去了,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纔,這些精神食糧足夠一生驕傲的了”。劉老師驕傲的說。

  采訪結束後,記者帶著不平靜的心情離開了這個小山村。

  記者手記:今年以來,黑龍江省湧現了大量的最美人物,“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戰士”高鐵成、“最美女生”郭肖岐,“最美鄉村教師”劉效忠等等。他們的先進事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深刻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內涵,生動展現了當代黑龍江人大美大愛的崇高風范。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