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29日訊“今天你遲到了嗎?”一場秋雨過後,哈爾濱很多市民彼此見面時的問候語已經臨時改了——上班族盡管緊趕慢趕,狼狽地趕到單位,但指針已經指向10點,有的甚至是11點;一些趕飛機、坐火車、乘長途客車出行的人,則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甚至耽誤了行程。顯然,調侃般的問候語產生的共鳴,緣於在秋運的大背景下,28日的一場秋雨所造成的全城大堵車。

28日,鐵路街往火車站方向蝸行的車輛密密麻麻。
如果把哈爾濱的各條主乾道、次乾道、支路看成城市的血管脈絡的話,湧動的一輛輛在各條街路上蝸行的車,就是血管內流動的血液細胞。秋運來襲攜秋雨,致數以十萬計流動的細胞潮湧向各條主動脈和分支脈絡,城市血稠在所難免。
28日,本報記者兵分多路,來到哈市部分易堵地段,親身體驗其中九個區域的擁堵狀況。
在哈市道裡、南崗、道外、香坊等主城區踏訪時記者看到,各區交通流量皆處於飽和狀態,文昌高架橋、安發橋、海城橋、松花江公路大橋、二環橋等,橋上橋下車輛集體緩行,人流蠕動。哈站周邊、霽虹橋、北秀轉盤及道裡南崗商圈等重要節點,交通高峰從早上7時一直持續至晚上18時。
正如每次出現諸如堵車、大雨等狀況時一樣,網上總有那麼多細心的指引帖、不斷刷新的暖心微博——“哈爾濱全城大雨大堵車,路上好不容易打到出租車,路上司機嗷嗷直罵交通,拉完我就准備直接回家了!路上立交橋下遇到一個孕婦雨中打車,司機跟我商量要把孕婦搭上車,孕婦下車後就收個起車費,我瞬間覺得司機大哥高大了好多。”
當然,其中一定還會有樂觀、調侃的搞怪信息,讓人們在堵路、堵車、堵心時莞爾一笑——“哈爾濱這車堵的,朋友回齊齊哈爾,我去送站,結果朋友都到齊市了,我還沒到家呢!”
秋運,秋雨,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座城市繁華與煩惱,也映照出城裡的人的喜怒哀樂。作為交通擁堵的受害者,其實我們每個人同時又是擁堵的制造者或者說是參與者,是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的出行方式、節日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