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日訊(記者 李倩)在我國的最北端有一個邊境大省——黑龍江,它因擁有有世界上最長的邊界江——黑龍江而得名,在長達3000多千米的邊境線上,有25個開放口岸,其中17個是旅游口岸。慕名而來的眾多游客通過跨國游、邊境游、界江風光游、歐陸風情游來這裡一睹界江的風采。

美麗的界江風光。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9月末,自駕沿黑龍江而行,一路領略界江的美景。沒有那一處能美得如黑龍江這般壯闊而恬淡,豐富而簡單,濃烈而自然。無論是沿線地區分布的森林、湖泊、濕地、火山、河流處處都讓你流連忘返。沿途可游覽三江口風景區、愛輝古城、街津口赫哲族民俗旅游區等11個景區景點。這裡沿江兩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秀美、民俗景觀獨特、歐亞風情濃郁、人民友好交往,沿線城市歷史文化一脈相承。自從開通黑河—嘉蔭—蘿北—撫遠—黑瞎子島中俄界江的“黑龍江之旅”旅游線路,游客不但可以盡情領略黑龍江兩岸獨特的自然風光,還可以為中外游客提供特色鮮明、異域風情獨特的旅游產品,真是讓人將讓人樂在其中。

嘉蔭茅蘭溝風光。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行程的第一站來到林都伊春。這裡有最美不過的五花山,有“世界級國家公園”的旅游名鎮湯旺河鎮,有美不勝收的嘉蔭茅蘭溝景區。五彩燦爛,旖旎瑰麗的五花山色;“樹在石上長,石在林中藏”的湯汪河石林;水上無波,清澈見底,平滑似鏡,嘉蔭茅蘭溝,匯聚成了林都伊春的“美”。

蘿北縣太平溝黃金古鎮。劉心楊 攝
鶴崗市蘿北縣太平溝是沿途旅行的第二站,車子剛駛進“太平溝”,遠山薄霧映襯下的太平溝,分外神秘。據說這個界江邊上的太平溝古鎮在清中後期和民國中期是遠近馳名的“金溝”,當年“十裡長街,百戶商號,千家燈火,萬兩黃金”好不熱鬧。這裡有著名的“龍江三峽”,一條江中俄兩種風情,看著對岸俄羅斯的風光,感受江上湍急的水流,相信再沒有那裡能像這裡一樣獨特了。

名山旅游名鎮。劉心楊 攝
綏濱縣及富錦市是踏訪的第三站,這裡有中國北方民族園月牙湖及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等景區。彎彎的月牙湖,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的湖面,平滑似鏡,倒影成景。塔頭墩子、大片蘆葦,烏拉草散長在湖邊,配合湖邊一摟多粗的老柞樹,好似美麗月牙湖的鑲邊一樣,和諧自然。富錦市的國家濕地公園,公園內慕名而來的游客還真不少。登上游船,攬窗近觀沿途夾岸的景物,蒲草蘆葦間偶有幾只閃躲的骨頂雞,為心曠神怡的靜謐景象平添了幾分鮮活。水中行船越行草越密,連帶著水底的植物也一並黏住了船上人的目光,讓我們久久不忍離去。呵,這就是濕地,我忍不住雀躍,區別於其他景致,“濕地”原來最美的竟是這般模樣!
富錦濕地美景。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月牙湖風光。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此次行程的最後一站到達了祖國的東極,也是本次自駕之旅的終點站—同江市。這裡是著名的“三江口”所在地。松花江與黑龍江相遇卻各不相融,宛若兩個人在努力的適應對方的,了解對方的人,相遇、相知到最終相融。當地人說三江口的美不止一季,春季來到三江口,界江冰排看不夠;夏季來到三江口,松黑分明吸眼球;秋季來到三江口,金色福田顯豐收;冬季來到三江口,白雪皚皚冰上游。距同江市60公裡是赫哲文化的發源地和赫哲人的主要居住地,赫哲族的先人們很聰明,他們能用淡水魚皮做成衣服,能靠兩塊木板翻山越嶺,靠兩塊木板下江捕魚。在東北這樣艱苦的環境裡,他們夏天穿魚皮,冬天穿獸皮,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雖然赫哲族沒有文字,但憑借口口相傳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並不蒼白。領略了同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出發前往我們整個旅程的終點站——黑瞎子島,島上很平坦,小樹和綠草很是茂密,景致與陸地上大多濕地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不是視野可及的明顯邊界線上的鐵絲網,也許你不會理解這個島的特殊意義。
三江口。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同江市貌。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美麗界江黑龍江自北向南流經我省的漠河縣、塔河縣、呼瑪縣、黑河市、孫吳縣、遜克縣、嘉蔭縣、蘿北縣、鶴崗市、綏濱縣、同江市等主要城市。它滋潤著這片黑土地,也給沿江的城市帶去了得天獨厚的豐富旅游資源。大界江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及是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我省獨有的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旅游資源類型豐富,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