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日訊(記者 焦洋)“開火車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節假日也難得能和家人吃頓團圓飯。自從‘飯盒工程’實施後,再也不用家裡人操心了,我們天天都能吃上熱乎的飯菜,火車頭跑起來也更有動力了!”國慶日,與火車司機齊毅浩的話題,便從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飯盒開始……

齊毅浩在工作中。東北網記者 焦洋 攝
齊毅浩是哈爾濱鐵路局三棵樹機務段的一名調度員,1977年參加工作後,歷任蒸汽機車司爐、副司機,內燃機車副司機、司機,親歷了鐵路牽引動力的改革和發展。說起這工作中感觸最深的事,“吃冷飯”成了長期困擾著鐵路職工的老大難問題。“使用蒸汽機車那會兒,我們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的。當客車司機還可以,後面拉著餐車,餓了可以到餐車打飯。但牽引貨物列車的司機就沒這個待遇了,沒有了餐車必須要自己帶飯。沿途有食堂的車站不多,就是讓食堂送飯也得提前通知,否則人家很難准備。”像齊毅浩這樣的火車司機,在那個時期吃飯成了每天最頭疼的事兒。
火車司機的工作餐。東北網記者 焦洋 攝
自從內燃機車替換了蒸汽機車後,鐵路司機工作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為解決吃飯的問題,車上給配備了電爐子,做飯燒水非常方便。但是使用內燃機車後,一次乘務作業時間要在十幾個小時或二十幾個小時,吃飯也在兩頓以上。這樣,司機出乘前,除要考慮休息好的問題外,吃飯還是個大問題。家人能幫忙的,把大小飯盒裝好,到車上熱一熱就行;但家人幫助不了的,就得自己動手。有的司機乾脆就糊弄一口,乘務中經常吃方便面,連說話都帶著調料的味兒!”齊毅浩調侃著說。

各時期的火車頭。東北網記者 焦洋 攝
2010年的冬運,哈爾濱鐵路局實施了針對火車司機的“飯盒工程”。這項工程的開展受到了火車司機的熱烈歡迎,真正地解決了火車司機吃飯難的問題,免費就餐讓司機感受到了組織的關心和溫暖。“飯盒工程”要求凡是飯口左右在車站停車的列車,車站必須對列車的火車司機提供餐飲。鐵路局對全局管內所有的車站還配備了食堂設備和人員,這樣即解決了給火車司機吃飯的問題,也解決了本車站職工吃飯的問題,不管是車上的,還是地上的,出乘上班的鐵路職工都不用為帶飯而煩惱了。“我現在上班,不用考慮帶幾頓飯和怎樣加熱的問題了,列車運行到指定的車站,車站的工作人員就會把飯菜送上來。火車司機能吃到熱乎的飯菜,心裡就暖融融的,這工作起來也更有乾勁了!”齊毅浩自豪的說。
“民以食為天”,哈爾濱鐵路局的“飯盒工程”一個小舉動,卻在根本上解決了鐵路職工的後顧之懮。在飛馳的列車上,不僅有火車司機的辛勞,還有那暖人心的“小飯盒”,它帶著溫馨的飄香,伴著車輪滾滾,融入到鐵路大動脈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