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7日訊 (劉斌 記者 李倩)格調統一的建築群,藍瓦、黃牆,大理石廣場,文化休閑區;安詳散步的老人,互相追逐的孩童……一幕幕皆是幸福溫馨的景象,這就是初展新顏的伊春市烏馬河區梅花山小鎮。
|
烏馬河林業局和新昊集團借助生態優勢,創新體制機制,既能改善百姓居住條件,又能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趟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的新方式不僅得到了游客商家的贊嘆,也得到前來視察的國家、省、市領導的認可。
民生為重--重視民生保障 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自2010年起,這個局在整合撤並伊東、伊青、伊林三個經營所和伊東農牧場的基礎上建立起伊東中心林場梅花山小鎮。自建設之初,這個局就給這項民生工程定下核心理念:搬得來、住得安、能就業、有保障,以此地為大載體,為百姓建設一處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家園。為此,2011年,這個局和新昊集團采取“捆綁”推進的方式,一方面打造打造高品質的居民住宅小區,一方面開發高端旅游產品,“雙管齊下”的做法讓百姓深受其惠。
僅僅2年多時間,就把一個破舊、落後的經營所,打造成了建築有格調、小區有景致、產業有活力、文化有內涵,恢宏大氣、生機無限的靚麗小鎮,成為伊春林區調結構、惠民生、快發展的典型。
“還是黨的棚改政策好啊!也要感謝林業局和新昊集團真抓實乾,我們纔能住上這樣漂亮、寬敞的好房子,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沒想到卻成了現實了”回遷戶李林泉感慨萬千地對記者說。
歷經2年多時間建設,小鎮居民住宅區悄然成型。新建了59棟、790戶居民新居,英倫式建築帶給人全新的感受。為方便百姓生活,每棟樓房的一層設計出了存儲庫,還建起了統一的存儲區,建起了1500立方米的秸稈燃氣站,居民住上了電取暖、燃氣舉炊的新型節能住宅,小區內還建有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和生活供水廠。環繞居民區的排水網絡和供水系統通暢,城鎮功能完善。
此外,小鎮的道路、水電、醫療、照明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已配備完畢,小區的街道全部得到硬化和亮化。298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所和佔地2860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區,滿足了居民養老、托幼、醫療、郵儲及文化娛樂等服務需求。
在小鎮建設之初,這個局力促幫助職工群眾實現發展致富,利用空出的土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和相關配套產業,為他們提供旅游接待、社區家政服務及種養殖等渠道。
生態為先--重視生態環保 生態經濟和諧雙贏
這個局著力建設生態綠色旅游小鎮,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大力開展見空鋪綠、沿線種綠活動,居民區、活動廣場等都合理布設綠地,樓前樓後盡是鮮花綠地。這個局還按照小鎮綠化景觀設計規劃要求,在適當路段、景點栽種大株綠化樹200餘棵,小鎮鎮址綠化率達到了90%,實現了小區花園化、道路景觀化、林場園林化。
在建設中,這個局同步實施了燒柴改革,大力推廣秸稈燃氣工程、電采暖等生活用能方式。790戶居民每年(以每戶消耗8立方米燒柴計算)將減少6320立方米的林木消耗,這幾乎相當於全局一年的木材產量。
梅花山旅游小鎮的建成,使之與西嶺中心林場呈雙足鼎立、遙相呼應之勢,“兩點帶動”作用和集聚效應愈加明顯:預計這個局每年可接待游客80萬人次,預計旅游收入將達4億元,此相當於這個局12年木材生產銷售收入的總和,預計可安置3000餘人就業,職工群眾就業致富的途徑更加寬廣。
文化支橕--重視文化產業 先進文化凝心聚力
這個局和新昊集團將精心建設文化產業基地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以高水准建設森博會展會為契機,大力建設文化產業基地,營造出濃厚的文化發展氛圍。
歷經2年多時間建設,佔地15800平方米的文化產業基地拔地而起。三個主要功能區分區合理,文化藝術街區為文藝愛好者提供攝影、繪畫、書法及藝術品展覽提供場地和平臺;森林產品展區為國內外森林食品加工企業和木制工藝品企業提供展銷平臺;辦公區為各項文化產業、事務提供保障服務。產業基地的發展將為我市文化產業、乃至龍江文化的蓬勃發展做出獨特貢獻。
在伊東中心林場,文化休閑區、老年活動中心、社區活動中心、職工之家及展覽室應有盡有,職工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文化場所愉悅身心。在這裡,文藝演出不斷,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文化交流頻繁,小鎮文明、祥和之風濃厚,各種文化融合碰撞,這裡的人們熱情奔放、大方灑脫,而這也成了職工群眾投身三次創業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