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9日訊 本月起,秋菜陸續進入市區銷售,10月8日,記者走訪多處秋菜市場發現,今年秋菜價格總體高於去年。
前排的裸蔥,身價可高多了
在廣源市場,土豆每斤0.6—0.7元、白菜每斤0.3—0.4元、大蔥每斤0.6—0.8元,其中,大蔥價格增長較快。其他市場秋菜價格大體一致。
同時,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小袋秋菜和淨菜更受歡迎,市民購買秋菜出現量少質精等多個變化。
大蔥“裸售”,身價漲一半兒市民孫女士:買就買好的,咱不差錢
在廣源市場一個大蔥攤位前,記者看到幾個菜農坐在一起摘蔥葉,清理乾淨後,再捆成捆賣給市民。
從安達來的菜農老於今年種了10畝大蔥,畝產量5000斤左右。和其他菜農一樣,他也把蔥分為剝皮摘葉的“淨蔥”和直接紮捆的“毛蔥”兩種。老於告訴記者,大蔥摘葉去皮後,重量損失不少。“一捆40斤的大蔥,剝乾淨之後就只剩下30斤了,能不貴點兒嗎?”
記者打探了一下價格,發現大蔥都是論捆賣,如果市民需求量少,也可以論斤稱。一般每捆大蔥的重量在31到33斤之間,剝乾淨的30塊錢,沒剝的20塊錢。
為適應市民需求,除了大蔥以外,大多數賣土豆、蘿卜、白菜的菜農也都是把泥和外葉都摘乾淨了之後再賣。有的即使沒有把所有的秋菜都收拾出來,也會清理乾淨一部分,擺在攤前招攬顧客。
家住東風新村七區的孫女士認為:“這菜都是乾淨的,回去直接就存,省事兒。再說買就買最好的,不差錢兒。”
走訪中記者還發現,以前很多菜農都是一整車賣什麼就是什麼,現在,一個攤位裡,你可能買到大蔥、蘿卜、土豆,甚至還有芥菜等多種秋菜,這些都是菜農為迎合市場做出的調整和變化。
自己挑好的土豆,裝進袋裡放心
土豆自己裝袋蘿卜一個也賣
菜農趙永春:敞開了挑,賣得更快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賣秋菜用的都是小盤秤或電子秤,過去那種很大的地秤不見了蹤影。
“現在人們買秋菜買得少,地秤派不上用場。”廣源市場的一個菜農告訴記者,現在小包裝秋菜是市民的首選,為此,菜農們特意把秋菜分成20斤重、30斤重的小規格,市民看好直接就可以買。
從供應秋菜期開始,訥河菜農趙永春就到地裡裝了一車運到大慶市區。他一邊招呼著買菜的市民,一邊跟記者介紹:“我在大慶賣秋土豆都好些年了,最開始都是裝在大麻袋裡,一袋200斤;後來用絲袋子裝,一袋七八十斤;今年,我壓根就沒裝袋,敞開了散賣!”
記者看到,在老趙的貨車旁邊,市民們都擠在半米多高的土豆堆旁邊,逐個挑選著,手裡拿的都是40厘米寬的小編織袋。
趙永春告訴記者:“這一袋裝滿的話,重量在35斤左右,一般買土豆的市民,裝二三十斤就差不多了。”
家住慶龍小區的田福英大娘買了一小捆大蔥,大概15斤左右。“去年買了100斤,吃了一冬都沒吃完,扔了好多。”今年,田大娘就打算少買點兒:“吃完了再買,就算價格高點兒,也比浪費好。”
賣白菜、蘿卜的攤位,情況也都差不多,市民買得多的,一次能拿30多棵,買得少的,也就10來個。
從晾曬秋菜的場面上也可見端倪:每一堆大蔥都不多,白菜、蘿卜的棵數就更少了。
買一袋子豆角,煮了凍上
“老四樣”得買,小品種也“吃香”
市民肖玉賢:這時候的豆角茄子比反季菜好吃
在秋菜大量上市的季節,家住讓胡路西曉樓區的肖玉賢大娘沒有著急儲存大蔥、白菜,反而趁小區趕集,買回來不少豆角和茄子。肖大娘告訴記者:“這些菜可以切絲曬乾,也能蒸熟了速凍,比冬天的反季菜好吃多了。”
在北辰小區的一個秋菜市場,一位阿姨已經挑了七八個南瓜了,阿姨說:“年年都吃蘿卜、白菜,家人都吃膩了,我多存幾個品種,換換花樣兒。”
很多菜農也發現,賣地瓜、胡蘿卜、南瓜、芥菜、小黃瓜、茄子等小品種秋菜的小車,人氣都很旺。
從喇嘛甸來的孫金輝拉了自家種的一車胡蘿卜來城裡賣,四五個小時就賣出去1000多斤。
一位賣豆角的菜農沒想到賣得這麼好,他遺憾地告訴記者:“一天賣的量都快趕上去年賣兩天的了,早知道這樣,今年就多種點了。”
老年人儲蔥也不百八十斤地買了
老年人是購儲主力,年輕人不太感冒
市民孟廣娜:超市裡一年四季有青菜,貴點兒但健康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現在購買秋菜的主力是老年人,不少受訪的年輕人認為,與其吃儲存的菜品,不如現吃現買新鮮省事兒。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趙先生平時工作比較忙,因為沒時間整理儲存,好幾年沒買秋菜了。
家住澳龍小區的孟廣娜女士熱衷於到超市購買新鮮的蔬菜。“以前儲菜,是因為冬天沒有新鮮菜吃。現在一年四季鮮菜不斷,乾嘛還要一股腦兒地搬回家那麼多白菜、蘿卜呢?”
孟女士從冰箱裡拿出一包淨菜說:“你瞧,這是我在超市裡買的半成品,拿回家一炒就能吃,多方便,價格嘛,當然貴一些,可有營養也省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