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訊 有的像孩子一樣天真固執,有時顛三倒四,有時喜怒無常……10月10日是第2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精神健康伴老齡安樂幸福享晚年”,重點關注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群的精神健康。昨日,記者從市神經精神病醫院了解到,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市老年精神疾病發生率正呈上昇趨勢,約每10個老人中就有1個有精神、心理問題,但就診率和知曉率卻相對較低。
老年癡呆是一種精神疾病
69歲的王大爺,經常忘了要做的事,常常丟東西,今年以來已經走失了三次,有時還把家裡的錢拿出去給別人。而家住愛民區71歲的劉大娘,每天都會不停地洗手,反復查看門窗是否關好,經常擔心有人要害自己,經常情緒低落、緊張,長時間失眠。
據市神經精神病醫院副院長胡廣玉介紹,這些都是精神疾病的表現。很多人認為,人老了記憶力下降、性格改變是正常的事,不覺得這是一種病。有很多老人對自己是否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也不知情。而從多年該院的接診情況看,老年人面臨的兩大精神疾病禍首是老年癡呆和抑郁癥。目前,老年癡呆已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癥之後的人類第四大殺手。我國部分地區調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群老年癡呆患病率為4.2%,而這部分人群目前在治療上卻是一個盲區。
老年精神病患者就診率低
“除了老年癡呆外,其他類型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困擾我市不少老年人。”據市神經精神病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院於2009年至2010年期間,曾對市區、林口、綏芬河、海林四處的2412名60至75周歲之間的老人,進行了一次心理衛生狀況的調查。據調查顯示:老年人睡眠障礙整體發生率佔21.21%,軀體化障礙發生率為15.70%,抑郁情緒達25.63%,焦慮情緒佔20.80%。而據該院門診部門近一年來的調查顯示,我市目前也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老人患有精神、心理類障礙。
“這麼多老年人患病,可到醫院進行治療人的卻很少。”這位負責人稱,目前該院收治的基本都是重癥精神疾病患者,共有463人。其中,以35歲至45歲的患者居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佔到11%。很多老年人雖然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但卻羞於求醫,不願到醫院就診,還有的因為經濟困難難以進一步治療,從而錯過了2年內的最佳治療時機,使病情越來越嚴重。
用關愛幫老人度過心理危險期
對此,醫學專家們表示,我市老年人精神疾病發生率正呈不斷上昇的趨勢,除了應在治療上加大力度外,更應在“防”上下功夫。專家提醒,老年人發病率高主要原因是他們處於“心理危險期”,在面對退休、空巢、疾病、喪偶、經濟困難等問題時,部分人需要幫助纔能更好地適應。因此,建議社會及家庭應多關心老年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健康,對於有壓力或情緒波動較大的老年人,給予及時的安慰與疏導。
此外,老年人自己也應該意識到,老齡是人生經歷的最終階段,生理和心理特點都與青壯年不同,人進入老年後需要自身調整心態,要積極應對老齡伴隨的身心改變:多參加社區活動,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積極覺察身體、情緒等異常變化:及時發現和治療精神疾病。當老年人在短期內出現明顯的記憶力減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現象時,要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