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哈市道裡區打造松花江休閑旅游帶
2012-10-11 15:29:4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琪 李大山 李天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游人在道裡區群力新區內的音樂公園合影留念。趙琪 李天池 攝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原始濕地、歷史建築、沿江公園……道裡區松花江沿岸有著豐富的多類型的旅游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成為區域內寶貴的財富,更為其發展沿江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道裡區提出打造松花江休閑旅游帶以來,旅游資源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優勢。

  沿江旅游資源豐富

  自太平鎮至濱洲鐵路橋,道裡區境內的松花江江段全長58公裡。帶狀開放的沿江公園、上風上水的生態園區、原始自然的濕地景觀和傳承歷史的文化脈絡,構成了豐富的沿江旅游資源。目前,道裡區已建成和規劃建設的沿江開放式公園達5個,生態農業園區2個,濕地景區4個。

  據介紹,松花江過城區段涉及該區3個鎮,4個行政村,即太平鎮太安村、新農鎮萬家村和一場村、新發鎮五一村。道裡區相關負責人說:“太安村和萬家村是松花江哈爾濱段的‘頭’。‘頭’動起來,整條江都會活起來。為此,道裡區投資1億元,建設總面積為600畝的太安村生態觀光園區,從2011年開始建設,建設期限為3年。園區規劃項目包括游客接待中心、會議中心、采摘園、垂釣池、兒童樂園等項目。”

  據介紹,在太安村生態旅游園區地段建設的旅游碼頭已於5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時,園區購置了一艘可容納40人的游船和兩艘小型游艇,初步達到景區水上旅游交通能力。7月22日,從通江街至太安村輪渡航線正式通航。太平鎮太安村生態旅游園區建設項目也正在進行中。據悉,道裡區在此積極推進農業生態觀光園區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並具備接待能力。目前,道裡區沿江旅游區域正由城市發展到近郊,旅游功能由單一自然觀光逐步發展到春賞花、夏嬉水、秋采摘、冬玩雪,四季皆宜。

  旅游消費拉動區域經濟

  道裡區相關負責人說:“只有充分開發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將其打造為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纔能最大限度刺激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來此消費,以此拉動道裡區的區域經濟。”據介紹,道裡區以松花江道裡段為核心,以水為主題,將松花江休閑旅游帶打造成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特色景區集聚帶,逐漸成為知名的濕地旅游目的地。

  據了解,道裡區將濱水旅游的崛起作為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注重環境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彰顯旅游功能,濱水旅游得到快速發展。太平鎮太安村、新農鎮新江村、榆樹鎮葡萄采摘園等旅游項目日益完善,目前已達到一定的接待能力。此外,道裡區還把開發與保護並舉,加大了濕地修復和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在長嶺湖新區,投資2100萬元,對長嶺湖東、西兩湖實施了清淤、注水。投資2000萬元,對哈雙北路支線長嶺湖周邊區域的道路、林地進行了修護和保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4億元將長24.4公裡的老機場路改造成雙向6車道的寬敞馬路,打通了西部地區濱水旅游的道路瓶頸。

  打造綜合旅游勝地

  道裡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憑借著沿江58公裡的資源優勢,道裡區構築了“一個歐陸風情展示區,二個旅游服務集散區,三個生態旅游特色區,四個主題文化核心區”的“1234”松花江沿江旅游帶空間網絡結構。

  據介紹,歐陸風情展示區是整合中央大街和斯大林公園的旅游資源,建設“哈爾濱中央歐陸風情旅游區”,集中展示哈爾濱歐陸風情特色,形成城市標志性、代表性的旅游景區;旅游服務集散區是在沿江規劃兩處旅游服務集散區,建設內含交通通信、食宿商品、導游解說、安全保障等多種要素的服務設施,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生態旅游特色區是在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同時,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適度開發建設長嶺湖、太平湖、群力國家濕地公園,通過資源整合、濕地保護等方式,將其作為該區濕地生態特色區;主題文化核心區以異域文化、金源文化、音樂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建設完善哈爾濱音樂公園、四方臺文化遺址公園、新江村滿族風情園、太安村旅游觀光園,以文化發展為脈絡,將地域特色與民俗風情貫穿其中,打造融文化傳播、生態休閑、科普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