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4日訊 今年我省高職(專科)招生6.9萬餘人,比去年增加3萬餘人,同時,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已連續多年大幅度提昇,考生和招工單位對學歷的認識有所改變。
近日,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今年我省高職(專科)招生6.9萬餘人,比去年增加3萬餘人,同時,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已連續多年大幅度提昇。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說明更多的考生和招工單位對學歷的認識有所改變,我省的高職教育得到了廣泛認可,“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高職教育之美。”
高職教育“美”在哪裡?近日,記者分別在我省部分高職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進行采訪,發現雖有不足,但瑕不掩瑜,高職教育有很多美麗之處。
低進高出人盡其用
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普及化
王美玲是黑龍江職業學院2012級新生,雖然考上了三表本科,但家裡無力支付高昂學費,於是她選擇了高職。她說:“要不是選擇了高職,我根本上不了大學,聽說這個學校就業好,能學點本事早為家裡掙點錢。”王美玲的父親不懂本科和高職專科學歷的不同,卻清楚地知道,女兒上了大學,能學到本事,全家的生活可能會隨之改變。
孟祥龍也是這樣改變了全家人的生活。幾年前,他從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水產技術與環境工程系畢業,由於學校教學注重實踐,他的職業技能突出,畢業後在杭州某大型公司找到了工作。“現在我也很難相信,自己可以在大城市安家,而且有近20萬元的年薪,能把爸媽從農村接到大城市,高職教育改變了我全家的命運!”他激動地對記者說。
像王美玲和孟祥龍這樣的學子有很多,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纔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國家版》統計,2011年,高職教育讓全國近300萬家庭高等教育實現了零的突破,使88.1%的2011屆高職畢業生成為家裡第一代大學生,將近90%實現了就業。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的楊曉明說:“高職教育的發展,實際上體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繼而普及化的過程,高職教育的特點是‘低進高出、人盡其用’,這讓很多以往被傳統高等教育招生邊緣化的青年群體找到了人生與事業成長的天地。”
“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中,有相當的比例來自於農村和貧困家庭。可以說,高職教育是一種‘扶貧工程’,對實現教育的均等化功不可沒。讓貧困家庭實現代際向上流動,改變其生存狀態,這對實現共同富裕意義重大。”一位從事高職教育研究的專家告訴記者。
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贏
為地方經濟發展橕起一片天
於冬貴是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乳品專業的畢業生,他告訴記者:“我是學校第一批校研企‘1+1+1’培養模式的畢業生,實習期間就掙回了這幾年上學的花費,還找到了工作。”他所說的“1+1+1”培養模式,是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與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15家乳品龍頭企業的合作人纔培養模式,該專業已連續幾年100%就業。這正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校企合作和訂單培養。為保證就業,我省各個職業院校都以訂單班為主,通過校企合作帶動就業。“通過訂單培養實現了學生、企業、學校的三方共贏,學生獲得了就業保障,企業獲得了適合的人纔,而學校也提高了辦學質量。”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副書記王志強說。
校企合作除了讓學生充分就業,也讓學校的專業建設更具規劃性。由於高職院校設置專業具有自主權,我省各高職院校著力於專業建設多樣化,和企業合作開展專業建設,力圖專業設置和區域重點產業布局相適應、與國家總體產業布局相協調。以黑龍江職業學院為例,現在擁有74個專業,橫跨三大產業,可以說是一所綜合性的高職專科學校,院長趙繼會告訴記者,每一個專業的設立都是根據市場需要或合作企業需求建立的,學生根據訂單培養,這讓學生的就業更充分,讓學校發展既有量的擴張,又有質的飛躍。
“校企合作體現的是高職院校教學和實踐掛鉤,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發展模式,這是對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豐富了其類型,讓高等教育走向了基層。”楊曉明說。記者發現,許多高職院校紮根在基層,在地級城市或縣級區域開辦,偏遠地區的學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大學,根據地方需要接受培養,畢業後直接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
“生源”仍存危機
工作崗位低於就業預期
今年,黑龍江職業學院有萬餘人報考,最後錄取了5000人。但並不是全省高職院校的招生情況都這麼理想。“‘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這一客觀事實,讓很多學校面臨招生難題。”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說。
另外,高職專科學校對很多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哈爾濱市的張宇今年高考成績不理想,雖然能夠上高職院校,但他仍選擇了重讀。采訪中,很多學校都表示高職學生就業不難,但他們也坦言,穩定、待遇較好的優質就業崗位較少。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記者發現高職畢業生的工作崗位普遍低於他們的就業預期。
“此外,一些單位招聘只看重學歷,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很多崗位根本不招高職生。”高職院校相關人員說。
“雖然高職生工作以後上手快,但感覺後勁不足,而且在人文修養上也和高學歷的應聘者存在差距。”用人單位如是說。
社會普遍存在的“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造成了高職院校的吸引力不足,同時,一些學校片面強調職業技能教育,造成高職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相對薄弱,因此很多單位在招聘高職生時顧慮重重。
面對難題,很多學校邁出了改革的步伐,這些經驗或許可以讓高職教育的前行更加順暢。
作為我省高職專科招生就業的龍頭,黑龍江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馮玉龍說:“高職院校不能只完成職業培訓的功能,還要倡導‘大學精神’,學生不僅要技能過硬,還要有高素質。我們用軍事化的管理和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上不輸於本科生,這讓我們的學生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滿意度達到98%。”
而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則是開啟了國際之門,學習國外先進的高職教育理念和經驗,通過和國外多所知名的“高職院校”開展合作,讓學生和老師都能“留學”,有更好的繼續受教育的機會。
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王鵬告訴記者,學校致力於高職課改,課程設置堅持“辦什麼專業市場說了算”、“開什麼課程企業說了算”、“選什麼課程學生說了算”。王鵬說:“這讓學校和學生更符合社會需求,同時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了學生職業素養、發展了學生多元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