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泰來10月14日訊(記者 岳同明 孫曉銳)秋風送爽,稻谷飄香。進入10月,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120萬畝水稻喜獲豐收,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收獲水稻的忙碌場景。近年來,泰來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持把水稻生產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泰來縣進入水稻收割期。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六統一”提昇稻米品質 科技富農嘗甜頭
泰來縣水稻栽培有近百年歷史,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譽。近年來,該縣水稻種植面積實現較快增長,2012年全縣水稻面積12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49.2%。
農人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來桂山自豪地告訴記者,泰來縣氣候、光熱條件優越,無污染的嫩江水流淌而過,同時又地處黑龍江第一積溫帶。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氣候和無污染的土壤、水資源條件,造就了泰來大米獨特的品質特征。

來桂山向記者介紹合作社加工生產情況。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經國家檢測中心理化指標檢測,泰來主栽優質水稻品種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二級以上稻米標准。2009年,“泰來大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2011年,“泰來大米”商標成功注冊。
從最初的幾十戶起步,如今農人合作社入社村民800多戶,水稻種植面積達到8萬多畝。回首創業的艱辛,來桂山頗為感慨。“當初想讓農戶加入我們合作社可費老勁了!”
過去,當地農戶在種植水稻過程中習慣使用富含碳磷鉀的復合肥料,對於合作社大力推廣的有機肥不信任。來桂山只好和技術人員主動上門,一家家地進行解釋說明。

稻花香成為泰來大米主打品牌。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產量的顯著提高、土壤的有機變化使農戶們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據統計,加入合作社的成員畝可減少投資25元,增產50公斤,畝均增收200元。
品質的提高也為泰來大米帶來了巨大的產品附加值。如今,四斤888元的禮盒裝、五斤3000元的灌裝泰來大米牢牢佔據了高端市場。

泰來大米搶佔高端銷售市場。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來桂山介紹,合作社通過采取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插秧、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方式,引進了稻花香、東農425等優良稻種,在節約生產成本、增加單產、提高品質的同時,著手解決了農戶與市場、農戶與企業之間產、供、銷不暢的問題,實現了資源的合理流轉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優勢整合和利益互補,夯實了農業產業化基礎,提高了市場竟爭力,提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保護價收購 “稻農領錢不著急”
泰來縣克利鎮四間村村主任徐世坤,除了村裡的工作外,他的另一個職務——四間村水稻分社理事長,則廣為人知。全村已有170多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已佔全村耕地面積的70%以上。

記者采訪四間村村主任徐世坤。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四間村村民佟憲國告訴記者,自從加入合作社以後,自家承包的150畝水田一年下來淨賺十五六萬。
隨著收入的增加,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昇。如今,佟憲國一家已搬進縣城裡70多米的樓房裡居住,孩子也在縣城上了學。農閑時,佟憲國經常帶上全家人去北京、沈陽等地旅游,過起了令城裡人都羡慕的富足生活。

佟憲國滿臉收獲的喜悅。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過去村民賣糧搶著要現錢,現在合作社來收糧給錢村民都不要。”看著記者滿臉的疑惑,徐世坤笑著解釋說,為了保證村民收益,合作社在收糧前會出臺保護價。糧食統一收購以後,合作社會分析國內市場的總體價格,將糧食賣到一個好價位。到那個時候,村民纔會心滿意足地領回賣糧款。
目前,泰來縣有水田專業合作社202個,社員7200人,合作社耕地面積31萬畝,生產基地26個。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泰來大米”已成功打入廣東、浙江、雲南、上海、北京等20多個省市。2012年,泰來縣水稻總產量將突破70萬噸,水稻種植戶獲益超1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