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黑龍江農業保費全國第一 減災增收普惠『三農』
2012-10-17 16:34: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訊(記者 楊林川 )“正常一畝地產量可以達到1700-1800斤,現在只能達到700-800斤”。50歲的賓縣居仁鎮東昇村民范平,今年種植的80畝玉米田中,有12畝受臺風布拉萬影響損失慘重。

  范平說,秋收在即,如此慘淡場景讓他欲哭無淚。可是受災的第二天,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就來到現場查勘理賠,讓他看到了希望。

 
中國人保財險的工作人員查勘玉米受損情況。東北網記者 高長利 攝

  “目前,在全縣有4個鄉鎮和19個行政村都建立了三農保險服務站點,還配備了相應的協保員、聯絡員,保證了服務的及時性……”中國人保財險賓縣支公司黃民向記者列舉著該公司在農網建設方面的多種有效做法。

  “我已經連續兩年參與農業保險,感覺確實是對我們種地是一個保障,至少說,第二年種地的種子化肥錢有了”,范平深切體會到了國家政策讓他得到的實惠、益處。

 
賓縣居仁鎮大片受災倒伏的莊稼。東北網記者 高長利 攝

  我省自然災害較為頻繁,農業發展“靠天吃飯”現象明顯。中國人保財險哈爾濱市分公司副總經理高學榮形象得稱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三農”發展的“穩定器”。他說,作為保險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人保財險公司開辦政策性農業險業務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目前,哈爾濱分公司在哈爾濱市十一個區縣廣泛開展政策性種植業保險業務,大豆、玉米、水稻等在我省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均在承包范圍內,全市4萬餘農戶的315萬畝農田有了保障。

  同樣受臺風“布拉萬”影響的還有居住在農墾建三江管局七星農場第二管理區職工的王忠民,他的幾十畝水稻田也不同程度受災。

  “去年,我在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投保了每畝40元的農業險,個人承擔10元,農場和國家財政分別再補貼我4元和26元,這回真看到了作用”。王忠民還表示,將會用受災得到的保險賠償,購買明年春耕所需的在化肥等農資。


  據了解,建三江農區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以盛產綠色優質水稻聞名。但這裡氣候變化復雜,乾旱、澇災、稻溫病、冰雹、風災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災害時常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產。

 
農險監測人員正在用衛星定位受災面積。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建三江墾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建三江墾區目前已經依托農業保險,有效降低了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風險,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減災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切實保障了受災農戶的災後再生產能力。

  據悉,2010年以來,黑龍江保監局與政府部門密切協作,著力規范農業保險經營行為,著力解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瓶頸問題,全省農業保險工作獲突破性進展。2012年保費收入20.75億元,保費規模躍居全國首位,是2009年的1.86倍。今年又新增馬鈴薯、甜菜、森林保險等財政補貼險種,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達9個。

 
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的防災火箭發射器和三七高炮設備。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黑龍江保監局局長劉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0年以來,黑龍江保監局將農業保險列為重點監管險種,圍繞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關鍵環節出臺工作規程,建立投保理賠提示制度和收付費“零現金”管理制度,督促公司將制度固化到內控體系中,在農業保險經營中形成“告知”、“到戶”、“公開”、“復核”、“回訪”等一系列規范化運作機制。他們還不斷提昇農業保險服務能力,注重加強經辦公司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經辦公司業務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對承保、理賠、財務核算等環節的技術性管控。督導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經辦公司與氣象、水利、農業、畜牧等部門密切合作,通過增雨、防雹等人工乾預天氣措施,增強承保區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結合“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兩大平原核心區建設戰略部署,合理劃分承保區域,會同政府相關部門將承保計劃落實到縣(市)經辦公司,引導經辦公司理性競爭,維護農戶合法權益。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