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我省803萬元資金援疆建社區 哈薩克牧民離開馬背住別墅
2012-10-18 09:49:2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夏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齊乾吉迭鄉龍源社區。

  黑龍江日報10月18日訊 9月20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齊乾吉迭鄉。遠遠望去,草原上最搶眼的建築——龍源社區“闖”入記者眼中:花形鐵柵欄圍成的獨立院落裡,一百多棟別墅整齊排列著,橘黃色牆壁上的“羊頭”飾樣格外醒目,或紅或藍的彩鋼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耀眼的光芒,園子裡晾曬著新收獲的黑瓜子透出豐收的喜悅。

  如果不是事先有所耳聞,記者很難相信住在這樣漂亮住房裡的是2010年被融雪性洪災圍困的游牧民。兩年前,他們居住的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散落在河道中;幾峰駱駝馱著家當,一家老少騎著馬,兩只牧犬隨著羊群走,牧人們往返於冬牧場和春秋牧場之間,每年轉場八九十次,跋涉上千公裡,而今天,他們是住著別墅式新房的社區居民,忙時養牛放羊,閑時到社區服務中心健身、上網。

  齊乾吉迭鄉黨委副書記趙四海介紹說,2010年4月,鄉裡發生了幾十年一遇的融雪性洪水,140多戶散居在河道一帶的牧民房屋被淹。對口的黑龍江省援疆乾部了解情況後,決定把災後重建房作為援建項目之一,籌集了803萬元資金,加上國家、地方的專項投入,為受災牧民搶建新居。經過半年多的緊張建設,在緊挨鄉政府的一片草灘上,76套高標准的重建房在冬季來臨前全部竣工,首批76戶重災戶先後遷入新居。2011年,黑龍江又援建了70套住房,當地特困戶和因災返貧的農牧民也住上了新房。

  記者走進小區東南角的一座小院,80後小夫妻努衡和阿勒瑪古麗正在做家務,他們的新家總面積約100平方米,布局如同城裡的住房一樣,三間臥室,一間寬敞的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努衡告訴記者,洪災衝垮了住了二十多年的土房子後,他和很多受災牧民在政府的幫助下蓋了現在的新房,並於去年11月搬進新房。“以前,我們都是羊群到哪人就到哪,原來燒水做飯用牛糞、柴禾,現在用上煤氣和自來水。援疆資金為每戶補助5.5萬元,算下來,我這套新房只花了3.5萬元。”努衡說。

  騎慣了馬的哈薩克大叔開始用器械健身還顯得有些生疏,握羊鞭的手拿起了鼠標上網激動得有些“發抖”。為了讓受災牧民溫暖定居,大慶市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免費提供了龍源社區的整體規劃設計,並將“功能齊全、配套完備、節能舒適、定居富民”的理念貫穿其中。建成後的社區裡不僅住房漂亮,水電路齊全,還有專門開設的網絡室、閱覽室、健身室、文化站等。與城裡的社區不同的是,在社區的東側,還集中建有牲畜專用的暖圈。

  “我們將利用3年的時間,對全鄉1286戶5138人的居住條件進行全覆蓋改善,打造以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奶駝養殖、農家樂為重點的示范片區,將齊乾吉迭鄉建成福海縣現代農牧業示范鄉。”一直為牧民定居忙碌的趙四海說,在龍源社區,定居的哈薩克牧民除了住房新、配套設置新和政府提供的服務新以外,更“新”是牧民觀念和角色的變化,在從游牧走向定居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共享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財富,還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跟上了社會發展步伐。“龍源社區,意為飲水思源,就是感謝黑龍江人民的無私援助,這個社區已成為黑龍江省和阿勒泰地區兩地人民群眾友誼的見證。”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