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巴彥『土地郎中』開『營養處方』助農戶增收
2012-10-20 07:12:53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昕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0日訊(記者 李昕澤)哈爾濱市巴彥縣是我省的農業大縣、生豬養殖第一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在這個縣裡,提起一個人家喻戶曉,他就是全省勞動模范,巴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王喜斌,農戶們都親切地叫他“王兄弟”。10月15日,記者驅車來到這個縣,走近“土地郎中”王喜斌,記錄關於他的故事。

  王喜斌。東北網記者 李昕澤 攝

  40多歲,黑黑瘦瘦的,不苟言談,這是王喜斌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由於秋收沒有結束,王站長一直在停停走走於各個農戶家。

  王喜斌在地裡勞作。東北網記者 李昕澤 攝


 

  田裡指導秋收。東北網記者 李昕澤 攝

  當天晌午,王站長在科技示范戶胡立志家,幾句簡單的對話後,他們就在老胡家30多畝的示范田裡忙碌起來。老胡向記者介紹,“10年前,王站長來我家說搞測土配方施肥,我當時想,種了一輩子的地也沒整什麼配方施肥,不是照樣能產出糧食。但後來這技術一推廣,大豆能出300斤,玉米也能產1200斤,比起以前,真是增產了不少啊”。

  王喜斌邊工作邊對記者說,“以前,老胡這塊地經過測土化驗,土壤有效磷偏高,按照化驗結果,我們給他出了一個減磷、增鉀、補氮的配方。能讓他家的地增產糧食,我的工作也沒白忙活。”

  與農民在地裡勞作。東北網記者 李昕澤 攝

  胡立志說,“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可把王兄弟他們累壞了。入戶宣傳、采土樣、送配方卡、選肥、播種、記數據、測產,一忙就是一年,有事隨叫隨到。”

  由於要測土,記者隨王喜斌回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肥站。記者了解到,巴彥縣的測土配方施肥是從2006年3月18日開始推廣的。推廣當天,下大雪,王站長冒著風雪在民主村采集土樣,地凍地用鐵鎬一刨一個白點,但他還是堅持采集了十幾個土樣,采集結束時他手凍的直哆嗦。


 

  王喜斌指導農民培育大棚新品種。東北網記者 李昕澤 攝

  縣中心成立第一年時還沒有像樣的化驗設備,采來的土樣就送到外地為農民免費測土配方。2007年,巴彥縣被國家農業部和省土肥站確定為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第三批縣。當年在省、市土肥站的支持下,改建面積250平方米土壤化驗室和建設了一處年加工生產配方肥能力達5萬噸的配肥站,開始了全面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這一下子可忙壞了剛剛擔任土肥站站長的王喜斌。宣傳、布點、gps定位、采樣、晾曬、化驗、配方、數據管理、培訓和指導,每項工作他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2007年的冬天對王喜斌和他的同事來說是個不尋常的冬天。他們化驗4000個土樣,配比了玉米、大豆兩套配方共8000個土樣。對於王喜斌這個土肥戰線的新兵來說,每項工作他都要從頭開始,工作忙累一天後,晚上回家還要“惡補”到深夜。

  采訪中,王喜斌說,“我出生在農村,黑土地是我的根,老百姓是我的親兄弟,現在農業都注重技術,我們縣的農業技術也要跟上,看到糧食增產是最高興的事,而且每天跟農民兄弟在一起,感受自己很快樂。”

  王喜斌在實驗。東北網記者 李昕澤 攝

  七年來,巴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共為全縣農民實施測土配方施肥150萬畝。為全縣節約化肥225萬公斤,節約施肥成本480萬元,總增產2925萬公斤,糧食增收4785萬元。

  王喜斌是名老黨員,多年來,王喜斌刻苦鑽研,成為了農業科技戰線的一名尖兵。他組織實施的玉米螟防治技術、水旱田化學除草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20餘項農業先進技術成果取得明顯的效果,並完成了40多項農業新技術試驗和研究課題,多項課題獲獎。

  王站長很少在工作中說苦,他說,很欣慰能把所學的知識用在這片黑土地上,也結識了許許多多的農民兄弟,他說他喜歡“王兄弟”這個稱呼,這讓他感覺幸福。

  短暫的采訪結束了,記者回程的路上,一直被王喜斌的話感動著。那淺淺的微笑,那向我們送別揮動的大手,那質朴的眼神,他是一位普通的基層農技乾部,但他用盡心思,不遺餘力,他雖然平凡,卻是可敬可愛的。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講述——用身邊小事記錄龍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