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2日訊(記者 李晶)鼠標輕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規模宏大錯落有致的廠房;翻下頁,寬敞明亮的車間內百餘名女工正在縫制衣物;再翻,忙碌的工人們正在加工合金管材……“這就是我們在俄羅斯一磚一瓦建設起來的大本營。”近日,在東寧吉信工貿集團,該集團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副總經理劉儒祥通過圖片向記者介紹了集團境外園區漸大漸強的發展歷程,言語中難掩驕傲。

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全景。
“南聯北開走出去”是劉儒祥對工業園立足俄羅斯的第一個總結。當記者稱贊一家民營企業敢於走出國門的氣魄和勇氣時,劉儒祥卻對集團當初所面臨的困境和抉擇感慨萬千。
2004年,東寧這個黑龍江的小縣城所擁有的外貿企業超過了百戶。然而,中小型企業在財力、人力等方面局限突出,傳統的“以貨易貨”、“原進原出”的邊境貿易模式根本無法承受市場浪潮的洗禮。想要在俄羅斯生存發展,想要改變以往單純的貿易模式,在省裡政策的鼓勵支持下,吉信集團決定攜手國內南方企業,開放自身的北方市場,大膽到境外辦工廠、建基地,按照現代化產業發展的規律來辦事。
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副總經理劉儒祥向記者介紹園區情況。東北網記者 李晶 攝
“單打獨斗注定成不了氣候!”劉儒祥揮了揮手臂感嘆道:“就這樣,我們與南方康奈鞋業聯手組建了康吉集團,在俄羅斯共同投資建設了俄羅斯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摸著石頭過河,義無反顧的走出去了。”
“在俄羅斯辦園區能有效規避貿易壁壘,避免‘灰色清關’的風險,提高競爭優,增強利益空間,使企業得到豐厚的回報……”談起企業入駐境外工業園的好處,劉儒祥滔滔不絕。
事實上,這種跨境連鎖加工模式的形成,使產品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世界制造”的華麗轉身,節約了成本,加速了運輸時間,還為中俄雙方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稅收,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中方赴俄勞務人員在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內從事服裝鞋帽加工工作。
劉儒祥拿出了一份數據。數據顯示,2011年,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境外合作園區僅半成品加工項目就向地方財政納稅5000萬人民幣。2012年1?8月份,完成地方財政稅收7659萬人民幣,拉動東寧口岸進出口額5億美元,安排中方赴俄勞務1500人、俄方就業400人。
“我們不僅在東寧納稅排名第一。在烏蘇裡斯克,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3億美元,為俄繳納稅金3000萬美元,已連續三年成為烏蘇裡斯克市第一納稅大戶,增值稅、利潤稅排前三位,如果加上每年繳納的過億海關關稅,我們企業的排名也是第一。”劉儒祥說。
如今,東寧吉信工貿集團已從東寧縣眾多依靠外貿搶食吃的中小型民營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納稅百強企業,全國出口額最大的百家民營企業之一,連續十年被評為“黑龍江省進出口貿易十強企業”,連續六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對俄合作企業十強”的稱號。

中方赴俄勞務人員在烏蘇裡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內從事塑鋼門窗加工工作。
“今年,我們考慮向一些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性產業轉移,剛剛新增了一個光伏發電項目。”劉儒祥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中國光伏產業受到了歐美反傾銷的嚴重衝擊,國內企業被征收了250%的懲罰性關稅,產品價格優勢蕩然無存。
“將光伏項目的生產線入住我們在俄羅斯的境外園區,可以直接進入歐盟市場,對低迷的中國光伏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談到未來,劉儒祥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