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種植大省亟須農業險保駕護航
2012-10-22 09:40:3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2日訊 今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賓縣居仁鎮東昇村的范平,沒事就到自家種的80多畝玉米地去看一看。

  『「布拉萬」臺風過後,我家的玉米大部分都趴地上了。沒受災之前,估計每畝收成能達到1800斤,現在也就600多斤。還好,今年我在人保投農業險了,如果賠了的話,明年種地基本材料的錢兒能有著落。』

  同范平一樣,今年我省的受災農民正在熱切盼望農業險賠款的及時到位。

  農業險走在全國前列

  據了解,目前我省種植業保險保費收入居全國第一。中國人保財險哈爾濱市分公司副總經理高學榮說,農業生產基本上是露天工廠,生產成果對自然災害的敏感度高,風險單位大,面臨的大災風險遠遠超過傳統險種。我省自然災害較為頻繁,農業『靠天吃飯』現象比較明顯。農業保險為緩解農戶『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穩定農戶收入水平、增強農業恢復再生產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成為『三農』發展的『穩定器』。

  作為經辦公司,省人保公司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嚴格規范投保程序,不拖賠、惜賠和無理拒賠,特別強調風險管控和依法合規。每年年初我省都召開保險聯席會議,研究部署並指導縣人保財險公司業務人員會同各鄉、鎮農經站深入鄉鎮、村屯宣傳種植業成本保險,各鄉鎮農經站委托各村屯長確認承保地塊,確認被保險人身份、土地承包證,做好投保標的分戶清單,簽字確認、逐戶收取農戶保險費,並按分戶清單將保險費上繳人保財險公司,公司『見費後出單』。

  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陽光農業保險考慮到農業保險的高風險、高成本和高賠付率特點,積極利用再保險體系,規避大災風險。從2005年起,該公司多次主動與國內外再保險公司洽談,根據自身購買能力向國內外多家再保險公司購買了作物超賠再保險,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種植業再保險機制。

  呼喚高保障農業險

  『保險賠的太少了,我們真希望能多交點錢投保、保障再高點。』范平對記者說。

  采訪時記者了解到,農民迫切需要高保障的保險,而我省現行的是廣覆蓋的低保障保險。對此,黑龍江保監局局長劉峰認為,目前,農業保險仍處於起步階段,我省地廣人稀、耕地面積大,在初期階段實行『低保障、廣覆蓋』的政策,讓廣大農戶得到基本保障是當前選擇。

  但隨著農業保險的深入發展,提高保險覆蓋面及保障水平是我省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黑龍江保監局財險處處長杜梅說,高保障農業險在實現過程中會有一些制約因素:提高風險保障程度必然伴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加,像我省這樣的農業大省,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落後,在財力方面將面臨一定困難;各省區的農業保險推動方式不同,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與政府推動力度密切相關;農業保險的發展有賴於參與各方的認知程度,農戶的保費承擔能力也是制約因素之一;農業保險面臨較大的大災風險,需要經辦公司具有更高的風險防范能力和管控水平。

  農業保險需政策陽光

  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因此,黑龍江保監局局長劉峰認為,今後農業保險的發展也應該圍繞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做文章。

  首先,農業保險發展需要立法支持。農業保險產品有公共財政的價格補貼,它就具有了部分公共物品的屬性。當前亟須通過立法,建立農業保險長效、規范的制度體系。例如:通過立法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運行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保障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農業保險財政支持要體現差異化原則。產糧大省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作用。這些地區往往經濟欠發達、財力較弱,許多縣(市)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很多項目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近年來農民的投保需求不斷增強,但部分地區農民受地方政府財力限制而無法實現投保願望。建議國家改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方式,將『均衡普惠形式』轉變為差異化的保費補貼政策,重點扶持產糧大省和主要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發展,增加中央財政對經辦保險公司的費用補貼和再保險補貼政策,減免征收農業保險經辦公司所得稅。

  『還應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防范體系。』中國人保財險哈爾濱市分公司副總經理高學榮認為,目前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可能出現經辦公司賠付能力不足、農戶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的問題。應逐步建立起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經辦公司等相關部門『多方參與、風險共擔、多層分散』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