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3日訊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作為一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今天的重陽節,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尊老、敬老、愛老,是代代傳承、與時俱進的美德。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每一位老人和子女的心願。在這個親情濃郁的節日裡,本報推出專題報道,以此表達我們最誠摯的祝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靠兒養老』的觀念在許多老人的腦海中逐步淡化。對於許多老人來說,走出去養老的第一選擇就是養老院。『花錢買服務、減輕兒女負擔、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老人青睞社會化養老。據了解,哈市目前已注冊的民營養老院183家,公辦養老院6家,共有床位近2萬張。
駐院養老:到底是個啥價?
翻開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登記簿,『後備軍』名字已經密密麻麻地排了好長的一長串。一張床位後面都有五六位老人在排隊等候。
據了解,目前哈市第一福利院、第三福利院等幾家公辦養老院,床位3914張,處於供不應求狀態;而同樣作為養老院,一些民營養老院人氣就沒有這麼旺,甚至個別還空置無人入住。
養老院到底一個月要多少錢?都有哪些服務?有沒有離自己家比較近的養老院?條件好不好?……帶著老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哈市幾家具有代表性的養老院。
位於南崗區科研路上的市第一福利院,是哈市老牌公辦養老院的代表。院長邸長生說,目前院裡床位共有500張,基本已經全部住滿。一個月吃住加在一起1000元足夠。房間有2人間、3人間。
而作為哈市民營養老院的代表邦尼連鎖機構,目前共有72家小型民營養老院,分布在哈市主城區內的小區中。每家的床位在15—20張,自理老人每月吃住大約開銷在800元—1000元。與公辦養老院相比,民營養老院的優勢在於讓老人不離開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熟悉環境,又方便兒女照料的『一碗湯』距離。
開心老人:集體生活找玩伴
在采訪中,九成老年人說到來養老院的理由時,都是『不給兒女添麻煩』。於大娘說,老伴去世後,兒子孝順,把她接來一起住。可他們一天都很忙,從早上8點到晚上7點,將近12個小時都是她一個人在家,除了乾乾家務,就剩下看電視來打發時間。
兒子媳婦都很孝順,可畢竟兩代人生活習慣不一樣。於大娘還是選擇了來養老院,有老伙伴一起聊天、一起玩,還有專門的人照顧自己起居,每周兒子孫子來看看自己,覺得非常舒心!
家有兒女:別忘了常看爹媽
吳大爺和孫大爺住在同一間房間裡,作為『室友』,兩位老人相處得很不錯。最近孫大爺卻有些悶悶不樂,吳大爺的兒女隔三差五帶著水果糕點來看望老父親,孫大爺的兒女卻幾個月也不來一次。這種被『遺忘』的感覺再加上對比形成的落差,讓老人很心酸。
住進養老院並不是說把贍養老人的責任都推給社會,更不是說花錢了,就可以不用再管爹媽,子女對父母的精神作用,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市第三福利院院長劉彥波說,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養老形式的多樣化,孝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對老人的孝敬從溫飽層向精神領域轉移,不僅讓其老有所養,更讓其老有所樂。現如今,在養老院養老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其實,如何選擇養老方式,還是要尊重老人本人的意見。另外,子女要放正心態,送老人進養老院是為了讓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要經常去探望父母,讓老人感受到親人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