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不久前,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大慶副路與旭昇街交口,一輛公交車在行駛途中突然後車廂一沈,車內一片混亂。司機下車查看後不禁倒吸一口冷氣:路面上突然出現的塌陷坑足有一米多深,坑口周圍已開始下沈,所幸汽車只是後輪陷入地面,如果塌陷面積再大些,後果不堪設想,事故造成一名乘客嘴部磕傷。
從今年8月起,接二連三的“路塌塌”事件頻頻撥動著哈爾濱市民的神經,和興路、西大直街、鐵路街……不少於十起的塌陷事件出現在全市的各個區域,讓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敏感起來,行走都小心翼翼的。

21日晚,哈爾濱市道裡區透籠街與兆麟街交口的人行道發生了塌陷,塌陷處的地磚呈懸空狀態,下面形成了直徑三米左右的空洞,深近兩米,可見地下的管線。據了解,塌陷是地下工程回填不實造成的。
大地不能承受之痛
說起路面塌陷,兩個月前發生在哈爾濱市遼陽街的塌陷事故讓人記憶猶新。8月14日下午四點半,遼陽街90號附近路面突然塌陷,四名路人墜落,兩人因搶救無效死亡。事發不久記者前往現場,住在遼陽街90號附近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出事後來了不少部門挖開路面進行檢查。“聽說供排水管線的管壁已被腐蝕得很薄了,一碰即碎,管線漏水把泥沙衝走了,地下就空了。”居住在此的一位老者介紹說,這地下留有幾十年前的人防工程,塌陷後遇難者被衝走了那麼遠的距離,可能是順著人防通道漂走的。這些猜測在後來官方調查分析中得到了證實。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遼陽街90號曾發生塌陷的地點采訪,擺書攤的商販告訴記者,前幾天,有一些大型機械作業車往地下倒灌泥沙物,也有一些工作人員帶著儀器來檢測。記者看到,曾經發生塌陷的路面已經修復夯實,路面較為平整,但周圍的居民和路人還是繞過出事地點,顯然人們對可怕的塌陷事件仍心有餘悸。
有專業人士指出,路面塌陷並非是哈爾濱一座城市獨有問題,全國不少城市都面臨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地面沈降超過1米的城市有天津、太原、蘇州、無錫、常州等。全國至少有60個城市面臨地面沈降問題,而不均勻沈降必將造成塌陷。
中國減災防御協會一位專家認為,地面沈降是緩慢的,地面塌陷是急劇產生的,但對於高速發展的城市要警惕兩者相互關聯的綜合災難發生。地面塌陷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的一種地質環境系統破壞的惡果,是城市化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地質災害。

8月14日哈爾濱市遼陽街90號地面塌陷現場。
地下管網成危險迷局
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宋高嵩教授認為,90%的路面塌陷都與水有關。
“哈爾濱城市建設歷史比較復雜,從日軍佔據時期到解放前後修建了大量管網,很多四五十年前鋪設的管線至今還在使用,但其修建年代、具體位置、走向已無據可查,也就無從進行日常維護和更換。管道的年久失修是巨大的地下安全隱患。”宋高嵩教授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排水公司負責主城區1213公裡市政排水管網的維護,建於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管網約217公裡,其中建於解放前的管網約27公裡,建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約190公裡,這些管網嚴重老化,其中急需改造的管網有144.7公裡,剩餘的排水管網也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
“很多時候是出了問題挖開地面纔知道管道究竟是什麼結構。”哈爾濱市排水公司宣傳部長韓建鵬說。韓建鵬看到管道老化最嚴重的情況是,排水管壁已被腐蝕消失殆盡,水順著原先管壁“塑型”而成的泥沙通道流淌,這樣的管道一遇外力即破碎,衝走地下沙土。哈爾濱市急需改造的144.7公裡管線陳舊、老化、腐蝕嚴重,隨時都有塌陷的可能。排水公司工作人員認為,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徹底排查,之後分批對排水設施進行改造和更換,但這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和時間。
專家分析,對於北方地區來說,供排水管線加上供熱網的裂縫、滲漏等問題更增加了安全風險。一旦管線斷裂,沙土遇水“液化”流動,就打破地下平衡,極易造成管網懸空、下沈等危險,當災害天氣發生,就會引發土層移位,形成空洞,引發塌陷。
韓建鵬介紹說,目前排水公司正積極按照市裡排查和整改要求,已經完成轄區重點區域內地下排水設施安全隱患排查工作,並提出了具體整改措施。排水公司根據市人防辦提供的十餘處標注具體工程名的圖紙,又先後與省地礦局、市建委、市水務局、交警隊及地勘部門共同對霽虹街、買賣街、撫順街等街路進行了現場勘察,其中發現撫順街一處人防工程存在土質疏松結構體內不密實等問題,但排水管道暢通完好,其它人防工程周邊排水設施暢通完好。
馬路拉鎖埋下禍根
9月中旬,居住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人和街、中山街、黑山街的居民驚訝地發現,寬敞整潔的路面被熱網改造的挖溝機“撕”開了,這距上次街道拓寬改造還不足一年。
去年3月剛剛通過的《哈爾濱市城市道路管理條例》曾對“馬路拉鎖”問題提出了具體措施,明確規定了6種不得挖掘城市道路的情形,其中前兩條就是:“建設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後五年內、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三年內不得挖掘。”但是條例也同時指出,“這兩種情況下遇特殊情況確需挖掘城市道路,應當經市城管部門審查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加收二倍挖掘城市道路修復費。”這意味著,只要交納足夠的修復費,打開“拉鎖”是可以的。
然而,繳納足夠的修復費並不等於能夠回填得結實,很多地下挖掘工程回填都會產生比埋設管線體積多得多的殘土,就說明了很多工程回填難以做實。修修刨刨的“馬路拉鎖”把城市的地面一次次打開,又一次次縫合,這樣的地面無疑是脆弱的。
宋高嵩教授認為:“車輛超載、反復傾軋,只會造成路面損壞,很難造成塌陷。路面塌陷,其實塌的是地基,地基的破壞很多時候是由於各相關部門的違規操作造成的。”他說,很多路面在修好後因其他原因再次被挖開,挖開路面需要報相關部門審批,但事後的回填和路面整修卻無人監管。有的工程挖壞了其他管線也無人知曉,這些都成為地基塌陷的直接或間接原因。“哈爾濱的道裡區、道外區等地勢低窪的老城區歷史上都是松花江的河床,被稱為龍脈的南崗區也曾是河漫灘,這些地方的土壤多為砂礫質,比較松散,這樣的土質極易被侵蝕衝刷出空洞,因此對路面翻修、管線維護要更為細致、嚴格地監管。”宋高嵩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