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一個中國農民眼中30年『種糧經』變遷和現代農業剪影
2012-10-24 09:23: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鄒大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3日電(記者 鄒大鵬)帶著近視鏡的李百合在大型機械已經收割完的自家地頭謀劃著深翻秋整地,種了30年地的他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從當年手耕刀割忙碌一年“累折腰”打下辛苦的“汗水米”,到如今春種秋收全程機械化有效勞動時間不足兩個月,這個中國北方農民的“種糧經”不斷變遷,同樣的“土裡刨食”卻因現代大農業而讓黑土地有了更豐盛的色彩。

  黑龍江省樺川縣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星火農莊的誕生地,李百合所在的創業鄉西馮村緊挨著這座農莊所在的星火鄉。“放在過去,這段時間地還沒收割完,哪有功夫秋整地,累了一年就盼著‘貓冬’歇一個月呢!”1982年高中畢業後回家務農的老李清晰地記得,每年4月中旬,就開始套車翻地,一年“忙斷腸”的辛勞也就此開始。

  “當時哪個村有個小四輪就是寶貝了”,對比如今村裡幾乎每家都有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具,老李唏噓不已,“從5月泡田開始,天剛見亮就下地,晚上天擦黑纔收工。特別是秋收時,家裡能動的人都得下地,10歲的孩子也得跟著碼垛,回家累得連句話都不想多說。”

  靠力氣種田,靠天吃飯,曾是李百合一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今,“土專家”李百合和鄉親們在農業機械和農業科技等現代農業細節上嚼出了更多的味道。從秋整地、選種、泡籽、育秧、施肥到田間管理以及收割、出售,每個環節的“種糧經”都在改寫。老李說:“過去選籽靠打聽,也不育秧、搶農時,直接漫撒扔進地,很少用農藥和化肥,灌溉不打井,沒有灌區、地勢高的地就只能乾瞪眼,收糧時稻子七扭八拐難下鐮刀,幾畝地收割、晾曬就得1個多月,打下糧主要是供自己吃。”

  今年,老李種了12公頃地,種子是農業科研部門推薦的高產品種,為了搶半個月的農時,3月份就開始扣棚,浸種、育秧後5月份機械插秧幾天就完事,整齊劃一方便田間管理和收割。大型收割機下地後幾天就收完,直接按照訂單合同賣給了鄉裡的米廠加工出售。

  “過去一年乾的活,現在最多也就兩個月就忙完了。眼下種地不累了,但卻是個技術活,從測土配方施肥,到關注氣象條件防病蟲害,都得跟著學。”同是種糧大戶的西馮村支書劉廷坤說,從縣裡到鄉上,每年都安排技術員講課,農業部門還提前一個多月把天氣預報、科學種田手冊等農情預測發到咱手上,讓科學種田有譜可依。

  從繁重勞動中解脫出來的李百合們對土地有了更多渴望,無形中也加速了中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劉廷坤說:“以往種地的都是年輕人,再有能耐一家也種不了幾公頃地,現在幾個人用大型農機就能把全村的地都種了。如今村裡400多戶中有200多戶都出去打工了,種地的都是歲數大的,全村600多公頃地不夠種,大伙還在外面包了1300多公頃地。”

  機械化、科學化的現代農業不僅改變著中國農村的生產方式,也讓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糧食安全方面有了更多保障。今年,僅全國產量“狀元省”黑龍江就有望增產100億斤,全國糧食有望“九連增”更是奠定了“百價之基”,也讓農民增收變得更加真實。

  “這些年糧食增產挺快,30年前1公頃水田的產量也就5000斤,現在能打到1.5萬斤,這些都與國家多年來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分不開,”劉廷坤說,“現代農民已經品出國家政策的味兒,今年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9年聚焦‘三農’,咱還有啥擔心的?”

  創業鄉黨委書記楊宏志告訴記者,無論是農機補貼、農技培訓,還是縣裡新修的國家灌區水利工程,國家的扶農政策在農民眼裡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在增產、增收的同時,中國的現代農民也有些許的遺憾。“如今產量高了,口感卻不如過去了,地也比過去硬了(板結化),不好種了。”李百合說,他去年開始又恢復了冬天攢糞肥的習慣,試著種了幾畝水稻和蔬菜。

  “我們不再是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了,晚上沒事就出來跳秧歌和健身操,村裡啥都有,不想做飯還可以去飯店撮一頓,每年都要去大城市旅游一次,有的老伙伴還在城裡買了房和車,幸福指數比你高!”老李拉著記者說,他相信,有一天城裡人也會羡慕他們的生活,來農村種田。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