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新桃花源記
2012-10-24 10:38: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吉炳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有一篇傳世名作《桃花源記》,膾炙人口,歷久不衰,堪稱散文中的極品。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布局嚴謹,文辭朴美,更重要的是他在這篇小文中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使無數人為之神往。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對政治的腐敗、社會的混亂深惡痛絕,但又無奈。他也曾從政為官,也是一步一步在仕途上苦熬。曾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四十一歲好不容易有機會做了陶澤縣令,成為一個“七品芝麻官”,但不到三個月,他就辭職回鄉了。陶淵明辭官歸隱,就思想觀念來說,他屬於黃老學派的虛無思想,而就當時的社會政治來看,他主要是不滿當時的官場腐敗,“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他出來做官是迫於生計,到了官場又感到郁悶,生活和精神的壓力都困擾著他,但他最終選擇了解放思想負擔而苦於耕種勞作的道路。他在《歸去來兮辭》中對這一思想講得很清楚。他說,自己家境很貧困,靠耕田不能養活全家,家裡孩子很多,米壇子裡沒有儲備的糧食,連正常生活用品也沒有辦法弄到。在生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親戚朋友都勸他出來做官,做官有點俸祿還可以解生活之急。他的心被說動了,也想到仕途上試一試,但又苦於沒有進入仕途的門路。恰好遇上了戰亂四起,各路諸侯以招攬人纔為美德,他的叔父就推薦他去做一個小縣的長官。因社會動亂,他害怕到遠處做官不安全,彭澤縣離他的家鄉僅有一百多裡,而且縣裡公田收獲的糧食可以用來釀酒供他喝,就要求到彭澤縣去任職。但到職不久,他就產生了回家的念頭。原因是自己的天性是喜愛自然,這個天性是無法改變的。飢寒雖然是切身的事,然而違反自己的意願也會使身心都感到痛苦。以前自己也做過幾任小官,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役使自己。於是心中感到悲哀失意,為自己不能實現平生的志向而深感慚愧。不過陶淵明還是想乾滿一年後再悄然離開,而此時他的妹妹出嫁不久就去世,他就以奔喪為名而辭官離去,僅僅做了八十一天的縣令就結束了從政生涯而歸隱田園。

  生活與精神,這是陶淵明要面對的兩大難題。一個生活能夠溫飽,一個精神能夠舒放,但這樣的生活哪裡去找?陶淵明想象出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這個理想的社會生活就在《桃花源記》裡。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生活要求並不高:“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以漁人之行來描繪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生活:在桃花源深處,芳草鮮美,落花繽紛,從此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那裡土地平坦開闊,屋捨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還有桑樹、翠竹等,樣樣東西都有。田間的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吠的聲音互相都可以聽到。村民往返耕作,老人孩子都很快活,人人自得其樂,家家生活安逸,待客友好熱情,衣食無懮,神安氣閑,對世事不管不問,更不知道改朝換代,沒有任何政治煩擾。

  陶淵明的理想社會生活就是求個溫飽安逸和無懮無慮,使老百姓能過上沒有煩擾的田園日子。陶淵明的願望無法實現,歷朝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也都在努力追求這樣的理想社會生活,但也都沒有辦到,所能夠做到的就是在詩詞等文學作品中表達志趣和抒懷罷了。今天我們共產黨人辦到了,而且比陶淵明所描述的《桃花源記》生活還要安逸舒適自由得多。

  去年我到鄉下去,來到黑河。農墾北安管理局的同志帶我來到了處於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畔的一個偏遠小農場——遜克農場。

  我們驅車沿黑龍江東行,而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漁民劃小船沿小溪而進。黑龍江的風光要比陶淵明筆下的小溪壯闊得多、秀美得多。沿江森林茂密,草茂糧豐,一江兩國風情各異,更添了幾分別樣的奇麗。沿江道路依山而修,順江而行,有曲折,有迂回,且均是水泥和柏油鋪面,車行其上快捷安穩,比坐在船中要愜意得多。隔著車窗相望,江水遼闊,重山疊翠,天藍雲白,阡陌齊整。行車約個把小時,汽車向南駛入小興安嶺北麓林中,這裡雖沒有桃林落花,但林中的樟子松、落葉松、白樺樹一叢叢、一片片,叢叢片片、郁郁蔥蔥。汽車時而入林,時而進川,林中樹木茂密,川中青草茂盛,還有潺潺流水從草中流過,一切都是自然而原始的大美景色。就在這大美景色之中,汽車走過一座石橋,爬上一段高坡,走出林海,突然出現在人眼前的是一座座新式典雅的樓房和一棟棟矗立在藍天白雲之下的歐式別墅。不是桃源,勝似桃源,桃源何有此城此景。

  遜克農場是黑龍江農墾總局最偏遠的一個小農場,有人口2.3萬,場區內居住著漢、滿、回、達斡爾、鄂倫春、俄羅斯等10餘個民族。農場有耕地60餘萬畝、林地40餘萬畝、草原20餘萬畝。2011年人均純收入15000餘元。我來到一戶農場職工家中,這是一棟200餘平方米的二層別墅小樓,進門是個大客廳,一樓有車庫、廚房、餐廳、衛生間,還有一間臥室。樓上有二間臥室,還有一個小書房。這在北京是個部長級住的房子,且還沒有這樣布局合理而寬敞。樓上樓下都有衛生間。我坐下來同他們拉家常,得知他們家中有三口人,女兒上學,夫妻兩人種地,還有幾臺農機,種地和農機年純收入四十餘萬元。這樣的戶在農場是上等水平的,當然還有年收入上百萬元的,那是種糧大戶,承包土地均在千畝以上。我每到一地,都要走進農民、職工家中,我最關心的是他們的收入狀況、衣食住行。我期望我們的農民都能住上像遜克農場這樣的房屋和有這樣的收入水平。其實,在黑龍江農墾,戶均年收入二十餘萬的不在少數,戶均年收入四十餘萬元也是有一定數量的。我們的農民能有這樣的收入,過上這樣的日子,不就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了嗎?不就說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走對了嗎?盡管現在還僅僅是一部分農戶,但我堅信,只要路子走得對,就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戶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遜克農場地處北緯49°~50°之間,平均無霜期僅有116天,年平均積溫2150.9°,多年來以種植大豆為主,糧食產量很低,且對土壤損害也很嚴重。他們一方面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努力進行科學試驗,在寒冷的地區試種玉米、水稻,一方面加快發展藍莓種植。今年9月,我又來到遜克農場,僅隔一年,這裡又有了新的更大變化,而且創造了驚人的奇跡。新蓋的別墅樓群拔地而起,小城鎮道路四通八達,小鎮公園賞心悅目,藝體館、幼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相繼落成。農業的種植結構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玉米擴大到31萬畝,還種了4000多畝水稻。新組建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大中小型拖拉機3000餘臺,大中小型配套農機具7000餘臺套,農機化率達到98%。我來到玉米萬畝大地號的田埂上,看著豐收在望的玉米,心裡無比興奮。在歷年歷代只能種大豆的地方,大面積種植玉米成功,且畝產在1400斤以上,這真是個奇跡,是科技的威力、人民的創造。什麼叫發展生產力,這纔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發展生產力。更令人驚奇的是,第一次來遜克農場和遜克縣,站在黑龍江邊,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我感到惋惜,惋惜這肥沃的土地只能種植大豆,惋惜這清澈的江水白白流去。我同隨行的同志們和市縣及農場的同志們講,能不能就在遜克縣黑龍江邊搞出一塊試驗示范田來,場縣共建,省裡支持,進行水稻種植試驗,實現水稻北移,並進行玉米、大豆高產示范。省市縣場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同志們都表示贊同,並說乾就乾,僅僅一年時間,他們就在遜克縣高灘村建成了農業科技示范園。他們從培訓、服務、科技研發、生物預警和災害預防、大農業與產後信息服務幾大功能入手,建設核心示范區2000畝,其中種植玉米示范田500畝,水稻示范田600畝,小麥示范田450畝,馬鈴薯示范田450畝,並輻射周邊1.9萬畝耕地。也僅僅一年時間,他們完成了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在黑龍江上建設移動浮船泵站1處,鋪地下輸水管道900米,打機井2眼,建16250立方米晾水池1處。也就是在這一年時間裡,他們建立了自動氣象站,配備了給水滴灌自動化系統、自動化監測系統。還是在這一年時間裡,他們建成了700平方米管理中心,576平方米標准化催芽間,6棟8640平方米育秧大棚。也是在這一年時間裡,他們還栽植雲杉1500餘棵、灌木1.2萬餘叢,種花4萬餘株,種植草坪1萬平方米,硬化路面4公裡,修農田路2.2公裡,建橋涵12座,秧田混凝土面5000平方米,鋪設地磚630平方米。此外還建了3棟專家樓等等。我在這裡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數字,是為我們參與這一工程的乾部、專家、省市縣鄉和農場的同志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敬仰他們,感謝他們,是他們能使美好的設想變為現實,是他們能使荒蕪的大地改變面貌,是他們能使不可能而成為可能,是他們在寒冷的黑土地上創造出種植高產農作物的奇跡。

  我來到這2000畝的僅僅一年時間新建的示范田裡,如同站在建三江的萬畝稻田埂上同樣感慨,感慨我們乾部群眾的辛勤工作和偉大創造。稻田齊整,稻色金黃,玉米茂盛,棒大籽實。技術人員告訴我,水稻他們搞了20多個品種的試驗,最好的品種今年單產可超過1200斤,玉米單產可超過1400斤。試驗成功了!在北緯49.5°種植高產玉米、水稻成功了!它帶來的將是這個地區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農民收入的快速提高、農村面貌的巨大改變。

  去年,我來到遜克農場,不但為美麗安靜的小城鎮所吸引,更為他們的藍莓種植所吸引。2008年,遜克農場栽植了藍莓、樹莓3000畝,其中藍莓600畝。我站在藍莓園裡,看著已經掛果的藍莓,十分興奮,這又是一條農民致富的好門路。藍莓的經濟價值很高,加工產品多,產業鏈條長,如果能夠做成一個產業,那將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條富裕山區、林區人民的有效途徑。2010年我在伊春調研時,曾提出要在全省用10年時間,努力發展200萬畝藍莓的設想,並請有關部門去調查研究編制規劃。我知道要發展200萬畝藍莓是很難的,苗從哪裡來,土地怎樣調整,如何栽培,如何管理,如何加工,如何營銷等等,這都是十分復雜的事情,需要典型引路,做出示范,在實踐中進行創造。我一直苦於從何處入手,典型在哪裡培育。站在遜克農場600畝藍莓園裡,我的眼睛亮了,心也踏實了,典型示范就從這裡開始。我提出讓遜克農場從63萬畝耕地中拿出10萬畝耕地來種植藍莓,把遜克農場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藍莓基地,成為一個享譽國內外的藍莓小鎮。不但要種植藍莓,還要加工藍莓,銷售藍莓,帶動示范全省,創造育苗、栽培、管理、加工和營銷的經驗。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說乾就乾,而且乾得很快。我設想10萬畝要用10年時間來完成,而且去年提出,今年編制規劃、進行育苗,到三年後纔有可能進行栽植。今年我又來到遜克小鎮,來到新建的藍莓育苗大棚和新栽的藍莓果園,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什麼叫創業,什麼叫創新,什麼叫創優,這纔是真正的創業、創新、創優,我為我們黨有這樣的乾部而驕傲。我去年提出要求,今年就得以落實,遜克農場又新栽種藍莓1萬畝,建設溫室育苗大棚10棟,搭大棚骨架100棟,加上原有的溫室和大棚,已有育苗溫室20棟,大棚及其骨架130棟,還新修了3.8公裡田間道路,新打機井10眼,新建蓄水池10座和400平米組培室1處。農場的同志告訴我,他們今後三年內將建設育苗溫室190棟、冷棚400棟、灌溉井328眼、曬水池328座、滴灌設施9.9萬畝,10萬畝種植計劃在2016年就可順利完成。在育苗的同時,藍莓加工冷凍廠、加工廠也已開工建設。站在育苗的大棚裡,看著綠油油的幼苗,給人一種無限的希望;站在新栽植的萬畝大田裡,望著新栽植的整整齊齊的苗木,不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筆直的、齊整的,我有說不出的高興和感概。這是真正的建設者、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我能想象得到他們克服的困難,我能想象得到他們付出的艱辛。10萬畝藍莓基地建成後,職工收入可以成倍增長,每年可安排3.5萬人就業,僅勞務收入就可達4.3億元。10萬畝藍莓進入盛果期,每年可產鮮果8萬噸,加工藍莓濃縮果汁2350噸、藍莓速凍果14760噸、藍莓凍乾果1640噸,按每噸24萬元、4萬元、16.5萬元的當前市場價格計算,年銷售收入就可達25億元。小藍莓,大產業,這是使林區人民走向富裕的又一條康莊大道,我能不為之高興嗎?設想成為現實,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只要堅持下去,必能有所成。

  遜克農場沒有桃花,沒有小溪,但有13條河流,其中大沾河就在小鎮腳下,水量充沛,水質極佳,沒有任何污染。而遜克農場的藍莓、河流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小溪要好得多。大沾河穿過叢林,走過草地,來到小鎮腳下,一邊是多彩的濕地,一邊是火山熔岩石壁,林茂草豐,水清石赤,更是一道絕佳的風景。順河漂流,穿林越澗,則更有一番不同的心情。

  遜克農場沒有桃花,而我以《新桃花源記》來敘述這裡的情景,也是借用陶淵明的名氣名作來抒發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感慨。所不同的是,陶淵明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陶淵明無奈中的幻想,而我們的“新桃花源”——遜克農場——藍莓小鎮,則是實實在在的。像遜克農場這樣的風光、這樣的情景,龍江大地上已有100多個,何止一個遜克農場,而且以後還會更多更多。(《經濟日報》10月21日首發)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