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夢圓黑木耳 湯原縣億萬袋食用菌工程建設紀實
2012-10-24 15:47:36 來源:佳木斯日報  作者:於永奎 李文全 蘇立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4日訊 去年秋,湯原縣搶抓大小興安嶺功能轉型政策機遇,根據自身山林、氣候、水資源的優勢,全力打造林下經濟,在2011年2000萬袋地栽黑木耳的基礎上,提出2012年發展以地栽木耳為主體的食用菌到億萬袋,到十二·五末,達到15億袋的驚人目標。轉眼一年過去,食用菌生產第一個周期也即將結束,湯原縣億萬袋食用菌工程效果怎樣呢?

  戈壁綻放“黑玫瑰”

  湯原的食用菌擺栽生產源於縣林業局所屬林場,有10餘年的歷史。去年秋,縣林業局籌資6500萬元,建設固定菌房150棟、發菌室60棟,購置生產設備203臺套。在局裡的支持下,8個林場擺栽食用菌6000萬袋,生產黑木耳3000噸、香菇1500噸。然而一些人覺得這是林場職工的本分,不足為奇。他們更關心的是山外農民生產食用菌的效果。

  太平川鄉———湯原縣地栽木耳第一大鄉。這個鄉今年發展地栽木耳2100萬袋,已生產黑木耳1000噸,每公斤均價60元左右,成為除糧食生產之外,全鄉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在鄉領導陳志輝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位於山腳下的新興村地栽木耳基地。這個基地位於沙金礦過采區,在沒有擺袋的地方露出的石頭。村委會主任張懷成介紹說:“我們這個基地是去年上秋時建的,佔地7萬平方米,有160平方米標准菌房4棟,17戶農民在這裡生產地栽木耳,最多的楊寶勝家有10萬袋,最少的也有5萬袋,總共100萬袋。基地外還有20多家散戶,全村一共有300萬袋。由於家家都掙錢,現在我們又新建了5棟標准菌房。”

  正在摘木耳的楊寶勝對我們說:“過去這塊地啥也不長,現在擺上地栽木耳,神了,那都是錢啊。俺對這東西真的有了感情,你仔細看那袋上的木耳像不像開放的黑玫瑰?”

  山裡項目山外更香

  望著一片片白中透黑的木耳地,我們問,這個基地誰家的效益最好,大家眾口一詞:“任玉傑”。29歲的任玉傑也毫不掩飾:“我家一共擺了5萬袋,現在就賣了17萬,還有點存貨,袋上也能再摘一些,咋地也得20萬。每袋成本1.3元,加上人工,能淨勝10多萬吧。”“我為啥種這東西?掙錢唄!別把這玩應兒看得有多難。胡大爺家的菌袋剛擺上時,紅一塊、綠一塊的,專家說全都得扔,可後來又都回到了本色兒。我看這是我們村最好的致富項目了。”

  年過七旬的胡寶興也在自家的地裡摘木耳,他接過話茬說:“地栽木耳是山裡的營生,咱這山邊兒能行嗎?剛開始我兒子弄這東西,我是不贊成。現在想起來還是小年輕的有膽子和精力啊,你敢投好料,又勤倒騰。現在我這5萬袋也掙了接近10萬。” 陳志輝認為,地栽木耳之所以能在山外發展起來,組織發動和優惠政策固然不可或缺。但除了自然氣候有稍許的劣勢外,山外較山裡有著很多優勢。一是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信息便捷。二是錯開了農時,又在家門口,老少皆可。

  小木耳栽出大希望

  攀談中,在場的栽木耳戶不時追問鄉乾部明年的擺栽計劃和相關政策,打算擴大規模。還有一些想種木耳的農民追問村乾部擺栽場地安排。任玉傑堅定地說:“優惠政策應該有。但即使沒有,我明年翻倍絕不含糊。這段時間整車收木耳的一天來四、五伙,這說明木耳還是缺貨。現在看來,只有這黑木耳纔能圓我發家致富的夢。”

  新任鄉黨委書記孫振良很振奮:“農民的積極性促使我們必須搶前抓早,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打牢基礎。積極協調場地,快速落實水、電、路。二是健全體系。加快竹青、鑫豐、黑金河木耳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品牌、培養人纔、穩定供銷。三是落實計劃,精心謀劃。力爭明年全鄉地栽木耳數量翻一番,達到4200萬袋,把食用菌打造成真正的立鄉產業。” 據湯原縣林下經濟辦統計,今年以縣林業局八個林場和湯原、香蘭、永發、太平川、鶴立等靠山鄉鎮為主體,全縣共生產食用菌1.5億袋、產值4.5億,純收入近3億。目前,湯原縣正在對外招商,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業到湯原投資建廠。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