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村屯裡體驗『現代化』——走進遜克縣團結村農機合作社
2012-10-25 09:06: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段文斌 王白石 李民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0月25日訊 在遜克縣,形式各異的農村合作社有上百個。看了由幾位知青領辦的山河村種植合作社後,記者又來到團結村合作社。這是一個由村民自發組建的大型農機合作社,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另一番令人刮目的景象。

  生產家巴式兒『鳥槍換炮』

  正值秋收尾聲,走進團結村合作社大院,我們的目光一下子被一排嶄新的大型收割機和拖拉機所吸引。

  『這些大家伙可是我們合作社的寶貝。』合作社理事長田玉奎介紹說:『看那個紅色的。』他指著院裡最大個的一個農機,『那是美國凱斯收割機,作業能力相當於國產農機的兩三倍!』走進兩千平方米寬敞的農機庫,只見一臺臺農機排列整齊,三臺『時風』『東風』收割機、六臺整地、播種用的大拖拉機,維護保養得一塵不染。『現在我們合作社的農機,從種到收的都全了。』田玉奎說。看著這一臺臺大農機,我們不由想起在墾區友誼農場參觀時看到的農機陳列館,雖然這裡的數量遠沒有那裡多,但農機的種類、性能、現代化程度還真夠氣勢,仿佛置身於一個現代化的小農場。

  問一下合作社農機的總投資,回答是1200多萬元。

  果然是大手筆。

  『這個村原來農民種地,一家老小要齊上陣,活還乾不到位,現在有了大農機,1000多?地,15個人就全齊活了。』陪同前來的奇克鎮鎮長王岩不無自豪地說。

  先進的家巴式兒不僅僅是農機。在合作社大院的西側,我們看到一座二十多米高、通體白色的玉米烘乾塔巍然矗立,幾個工人正在操作。只見玉米從傳送帶上源源流入烘乾塔,水分蒸發後再流入烘乾塔旁的一座偌大的儲備庫,整個糧食烘乾的過程全自動完成。田玉奎介紹說,他們建的這套烘乾、儲備設備投入了300多萬元,日烘乾能力300噸,儲備庫的儲存能力能達到6000噸。現在合作社實現了收、晾、烘、儲全流程作業。問到全流程的好處,田玉奎說:『烘乾後的糧食啥時賣都容空,能賣個好價錢。』

  田玉奎說:『現在搞機械化有點上癮,合作社正在建一條日處理50噸秸稈的生產線,加工後的秸稈可用於取暖,還可為養殖業提供飼料,11月中旬就完工啦。』

  錢從哪裡來?

  團結村現有農民700多人,耕地1000多公頃,是東北地區典型的農耕地區。以家庭為單位的種植業,抗風險能力低;長期單一種植大豆,土地板結和貧化嚴重。農民雖然想改良土地,調整種植結構,但沒資金,用不起現代大農機具,一家一戶的零散地塊,就是有了大農機,也用不上。

  『要想改變面貌一是得上大農機,二是得讓土地連片。』田玉奎說:『我們請專家、找顧問,到處去看,最終選擇了辦大型農機合作社。』

  田玉奎介紹說,國家對組建千萬元農機合作社有扶持政策,只要自有資金達到400萬元,國家就給補貼600萬元。

  田玉奎過去在村裡搞過經營,頭腦靈活,村支書就把建社的事交給了他。田玉奎說:『我們自籌的400萬主要靠社會融資。』他介紹說,村裡田姓村民多,多沾親帶故,有多少出多少,為籌錢,他和鄉親們還把在外邊經商辦企業的大哥田玉成『綁架』回來,除村民外,成立合作社和上其它設備大部分錢是田玉成拿的。田玉成現在合作社任總經理,他和村民籌的錢都是年利息9%,低於銀行理財大戶產品的收益,等於是給鄉親做奉獻。

  目的就是共同富裕

  團結村合作社采取村民以土地和現金入股的辦法結成利益共同體。具體方案為:土地以每?地折合現金4500元入股,國家給予的直補歸村民所有;如果每?地收益低於4000元,現金股不參與分紅,實際收益全部分配給土地股村民,出現負收益時風險共擔。高於4000元部分,現金股纔能按比例分紅。對現金股比例也有限制,不能超過50%。合作社嚴格執行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工作做得很細。在田玉奎拿來的一沓厚厚的資料中,記者看到有農民入社申請、入股協議書、各項規定章程以及大小會議、決定記錄等等,都有詳細文案,清清楚楚,一應俱全。

  合作社到現在運行了一年,收獲喜人。田玉奎喜滋滋地算起賬來:今年將多年種黃豆的土地全部改種了『德米亞1號』、『利合16號』玉米,光是這,入社農民的收入就增加了一大塊。要不是遇上春夏旱效益更大。此外,還有代耕和其它副業的收入。算下來,今年入社村民按土地的分紅遠遠要高於把土地包出去的收入。這還不算從土地中解放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的收入。

  嘗到了甜頭,村民入社的熱情更高漲了。合作社現有成員200戶,整合土地800公頃,入戶和參合率分別佔91%和78%。現在,又有十多個農戶正在申請入社。

  還要做更多增收的事兒

  田玉奎向我們描繪了合作社誘人的發展前景。比如,利用現有的資源搞庭院經濟,搞養殖和蔬菜種植生產,和五大連池蔬菜加工企業聯合種植油豆角,建綠色食品加工小區;比如,利用山區優勢,建立中藥和天麻種植基地,在向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習的基礎上,今年已少量在小園裡試種;再如,憑借團結村山泉水的資源優勢,要建個礦泉水廠;還有,要下大功夫發展畜牧業。

  談到合作社的困難,田玉成接過話茬說,發展的瓶頸是融資渠道單一,現在以種植土地作質押的貸款只能用做種地的臨時周轉資金,不適用搞固定資產投資。他建議國家要研究農村的土地產權化,或有變通政策,以便和銀行現有貸款政策對接。

  『只要國家政策到位,合作社的發展不可限量。』他說。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