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6日訊 25日,歷經三年多的建設,位於西十一條路的興隆大橋將正式向市民開放。作為牡丹江地區的第一座懸索橋,特別是黑龍江省東南部最大的懸索橋,它有很多讓設計者、建設者驕傲的地方,而這些,也是市民所不知的。10月25日,記者特別邀請到了大橋的設計者、建設者,為市民一一破解大橋建設背後的秘密,講述鮮為人知的故事。
城市西部的出入口
其實,興隆大橋在建築之初,就被賦予了除了“過江”以外很多的意義。它的建設,完善了牡丹江的城市路網結構,可以明顯改善城市交通條件,是提高城市路網整體功能而實施的重點工程。它對於加速西部城區開發建設,連通機場與城市外環,加大城市承載力,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以實現“一江居中,兩岸同興”的目標,並為沿江棚戶區的改造和濱水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對推動牡丹江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懸索橋新技術的典范
作為興隆大橋的設計者,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木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張建國設計師說,興隆大橋僅設計方案確定,就先後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到2011年纔算全部完成。從最初的設計方案到最後的確認,歷經了4次重大的調整,細節調整更是數不勝數。
張建國說,之所以有這些調整,就是因為牡丹江本地的地質特點及氣候等與其他地方不同。為保證大橋的質量、美觀度及使用年限,興隆大橋在設計上沒有單純設計成普通的懸索橋,而是屬於自錨式懸索橋。別看就是簡單的加了一個稱謂,大橋的受力方式卻突破了傳統的受力模式,在國內來說,屬於懸索橋的設計典范,為其他城市自錨式懸索橋建設打了個樣兒。
橋樁入地最深36米
興隆大橋樁基礎建設單位,黑龍江水利四處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人員告訴記者,除了懸索方式外,大橋還有許多讓人覺得驕傲的地方。看似簡單的橋面結構下,共埋在地下238根橋樁,單單江壩外面,就安裝了40根橋樁,江壩內根樁數量更是達到了198根。為了讓橋梁更加的堅固,這些根樁的直徑,最細的是1.2米,直徑最大的達到了2米。為了保證主塔有足夠的支橕力,有的橋樁深度最大挖掘到地下36米,僅比大橋48.7米高主塔低了十幾米。整座大橋正是通過這些密集而且深入地下的橋樁,讓其屹立在江面之上,呈現出一個優美的M造型。而且,大橋的抗震設防烈度,因此也達到了6度。
主橋面一次成型
負責橋梁部分施工的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說,和牡丹江本地其他橋梁先澆築部分橋面,然後分次組裝不同,興隆大橋要求橋面必須是一個整體,這也是一個操作上的難題。在今年澆築時,多輛澆築車同步將混凝土灌注到已經做好的大型模具當中,全長260米、最寬47米的巨大橋面,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澆築的操作,這在牡丹江橋梁建築史上,還是首次。
除去主橋面外,橋梁全長達到了1739.308米,引橋寬度36米,長718米,南引道長314米,北引道長382米,將南岸興隆街和江北岸的海浪路連接起來。
90根懸索每個都要計算
作為懸索橋,最初建設的時候,其實都要由底部的橋樁、鋼架等先支橕橋身,然後通過底部框架支橕轉為拉索受力的工程纔行。看著都像是粗活,可每個過程都需要精確的計算纔能實現。
在去年年底橋梁主塔建成後,工作人員利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克服天氣、技術等多方面的問題,詳細的計算了大橋主索鞍、散索套、主纜、索夾、吊索的受力情況,還要模擬橋面的自重,在今年7月8日6點30分,終於成功實現了受力轉換。別看就是受力換了一換,它卻意味著,興隆大橋最關鍵的技術問題順利攻克,懸索橋技術成功實現了在牡丹江的第一次落地。
裝飾方案打磨10個月
興隆大橋的盡善盡美,也不僅僅體現在橋梁整體的施工方面。市建設局跨江橋指揮部工作人員說,為了讓大橋美觀、大方,每個附屬設施也都是反復打磨最後確定的。主橋具有現代風格的路燈,是從40套方案中,反復對比,嘗試後纔確定的。橋面上的護欄,有人行道、防撞、隔離三種護欄,其中,主橋外側欄杆的曲度是經過一點一點調整後,纔表現出來了現在的這種厚重感。另外,此前大橋的顏色設計方案,也超過了20套,從今年1月22日第一裝飾方案提出後,歷經10個月,纔取得了現在的效果。
“興隆”之名是美好的祝願
熟悉興隆大橋的人都知道,它此前的稱呼是“西十一跨江橋”,市建設局工作人員解答了其名字變遷的過程。最初,在大橋計劃開始建設時,因其連接西十一條路,大橋建設指揮部的名稱就臨時定為了“西十一跨江橋建設指揮部”,此後,又用這個稱呼來代替大橋的名字。而現在,大橋已經順利完工,因為大橋地處興隆鎮,而興隆又是一個美好的寓意,最後,就確定將原西十一跨江橋正式命名為興隆大橋,希望借此名稱,讓市民的生活更加興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