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8日訊 在牡丹江市210公裡的中俄邊防線上,活躍著這樣一支志願者服務隊。她們是一群普通的女性,但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警嫂”,讓她們渾身閃耀著迷人的風采;她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牡丹江邊防支隊警嫂志願者服務隊”。自2007年3月成立以來,“服務隊”成員主動融入公安邊防部隊愛民固邊戰略,帶給群眾萬千春意,贏得了“邊防線上愛心小紅帽”的美譽。
幫農民工討回血汗錢
2007年3月,黑龍江牡丹江邊防支隊綏北邊防派出所成立了第一支“警嫂服務隊”,隊員們清一色是警嫂,她們用女人特有的細膩、愛心和善良配合派出所廣泛開展便民服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得到了轄區群眾的高度評價。隨後,支隊迅速發起並在全支隊范圍內組建了“警嫂志願者服務隊”。所屬單位200多名警嫂平時分散在各邊境縣市,以大隊或派出所為單位劃分成小型服務隊,遇有重要活動內容,就在支隊統一組織下開展活動,把真情送到百姓心坎上。兩年來,她們共幫助14名貧困群眾和30餘名外來務工人員聯系到工作崗位。
東寧縣正義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警嫂李丹,發動東寧縣內的“服務隊”成員成立義務法律維權小組。2010年12月,一家建築工地由於資金短缺欠了外地民工26萬元工資,民工們聚集起來准備找建築方大鬧一場。李丹了解情況後,當即找到民工代表,不但提供了免費法律諮詢,還擔任農民工維權代表。最終,成功幫助工人們討回了工資,讓他們在春節前踏上返鄉之路。
幫貧困戶找工作
“從前的違法重點人兒,現在是護邊守法人兒。不再越境嚇唬人兒,反倒四處教育人兒。要問幫他的是啥人兒,邊防警察的好夫人兒……”這是東寧縣老黑山鎮村民協助邊防派出所開展邊境法規宣傳時所編的一段順口溜,說的就是外來人員梁國新從違邊重點人員到護邊守法宣傳員的轉化事跡。
梁國新是2004年從外地搬到老黑山鎮南村居住的,與妻子靠打零工、做豆腐賺錢謀生。2006年9月,梁國新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偷越國境采山貨,被抓後在國外蹲了半年牢獄,2007年3月纔釋放回國。為解決梁國新的生活來源問題,所領導帶著他到轄區多個煤礦找工作,但由於煤礦工人飽和,加上梁國新有過違反邊境法規被處理的經歷,很多煤礦都不肯用他。“警嫂志願者服務隊”的成員牛英華、劉慧、劉欣等幾名警嫂積極行動起來,懇請礦上幫助他找份工作。一個煤礦的礦長被警嫂們的一片誠心打動,最終同意讓梁國新在煤礦務工,月薪3000元,並指定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對他進行免費培訓,幫助他盡快適應新崗位。
為官兵分懮解難
警嫂們在服務中發揮著貼心、細膩、互助等優勢,為廣大民警安心本職工作解決了後顧之懮。
2011年底,綏芬河警嫂劉雲霞的公公因多發性腦梗塞住進了牡丹江醫院,而丈夫工作繁忙不能經常抽出時間照顧父母。劉雲霞把正上小學的孩子托付給鄰居照管,自己趕到牡丹江,在醫院照顧臥病在床的公公。2012年1月,就在公公剛出院不久,婆婆又因著急上火患心髒病住院,她又在醫院裡開始照顧婆婆。其他警嫂知道後,就隔三差五趕到劉雲霞家幫助料理家務,到醫院照顧老人。
2012年建軍節的前一天,對綏芬河邊防大隊綏芬河公安檢查站二號哨所執勤戰士王昕來說,卻是讓他終生銘記的一天。這名來自同江的90後新兵,經過一夜執勤,剛剛被戰友替換下哨位,就接到了爸爸不幸去世的消息。噩耗突傳,讓這位尚未脫離稚氣的新兵心理一時難以承受。張雅坤等警嫂服務隊成員得知消息後,及時趕到了哨所,與站領導一起安慰王昕,還為他送來了降暑清火的藥品。在警嫂們貼心、細膩的勸撫聲中,王昕的心情不再過度悲傷,決定以圓滿完成哨位執勤任務來告慰爸爸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