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冰城會展業集聚效應凸顯 項目、面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2-10-28 13:45:3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8日訊 在農博會開幕前一個月,展會主辦方之一科隆中國的高層每次來哈商談事宜,早上到,晚上走,多一分鍾不停,往返不下十幾次。更多溝通則依靠12人的項目組及不斷的郵件往來。哈方工作人員事後評價:節奏極快,效率極高,是哈市此前展會從未有過的。

  這是我市首次與全球知名的會展企業合作,亦是哈市會展業在經歷了近10年的自我完善後,直面它未來10年可能的發展方向。

  據統計,2011年哈爾濱共舉辦了72場展覽活動,總展覽面積達97.2萬平方米,參展參會客商超過300萬人次,展覽直接收入7.8億元,間接拉動相關產業收入達90億元,會展業集聚效應已形成。

  “至少10年”的戰略合作

  “他們很看中VI(視覺識別系統),要求展會有統一的標識設計,比如從會刊到展板再到網站,色調都使用綠色和白色,再加上重新設計的展會LOGO。”剛剛結束的2012哈爾濱國際農博會中方代表、哈爾濱冰城展覽有限公司老總劉有昌說,這是他們以前從來沒重視過的東西。

  劉有昌進入會展業屬於“半路出家”,卻趕上了德國科隆這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去年,該公司曾承辦“農博會”,很快,市裡決定與德國科隆合作,重點打造這個展會。

  與德國科隆的合作,是哈市會展業對外開放與合作中落子最重的一步棋。此前,哈市已經引進了很多全國知名的專業展會,比如全國圖書展、全國醫博會等,數量能達到每年4-5個。但這還不足以讓本地的辦展能力、觀念、模式有深層次的提昇。

  於是,哈市開始尋找戰略合作者。作為一家有近百年歷史的會展企業,科隆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開展始終落在一線城市。縱覽科隆今年全年的展會,在中國非一線城市舉辦的只有廣東順德一地。與哈爾濱市政府的合作,在協議中是長期計劃,期限為“至少10年”。

  科隆看中的是哈爾濱作為東北重鎮的地域、資源優勢。哈市則更看重科隆這樣具有全球背景的企業所帶來的管理、運營與統籌、對展會文化內涵的把握、對成本的嚴格控制等專業能力。這些既能宏觀統籌又具備細節掌控的能力,正在目前高速發展的哈市會展行業亟待提昇的。


 

  選優勢領域,辦重點展會

  今年1到9月份,我市舉辦了近20場自主品牌展會。下個月,將舉行2012哈爾濱種業博覽會,該展會已成為全國三大種業博覽會之一。哈爾濱國際農博會也以“全球最大最重要的世界農業博覽會”為戰略目標。

  除展會外,會展業還包括了會議、節慶活動等。我市整合旅游資源,推出“冰城夏都”城市品牌,使得哈夏音樂會、啤酒節等逐漸得到國內外的認可。其中,冰雪節已躋身世界四大冰雪節。

  不難發現,這些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品牌會展項目,都來自極具比較優勢的產業或領域——特別是依托農業、旅游業發展起來的展會,被普遍看好。

  近年來,隨著會展項目品牌培育、成熟速度的加快,認清形勢、選好重點,成為哈爾濱發展會展業的關鍵詞。正如房展會在全國的普遍衰落,並不是展會不好,而是該產業已不似當年風頭強勁。

  已有展會也在不斷調整坐標。比如農博會在2011年叫做“哈爾濱農業博覽交易會”,是以展覽加銷售為主的展會,今年則變為“哈爾濱國際農業博覽會”。突出了“國際”和“博覽”後,展會的定位也隨之變化,二者互補,農博會將被提昇為以洽談、訂貨、交流、合作為主旨的國際性展會。

  9個月辦了

  66場展覽活動

  在南直路一側,一個新的城市地標性建築在去年底動工。這座未來哈爾濱第一高樓——中國·哈爾濱國際農業博覽中心,2013年竣工後將成為中國農業總部基地、會展總部基地,今後一年一度的哈爾濱國際農博會也將在這裡舉行。

  此前,室內展覽面積5.5萬平方米的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隨著哈市各項會展活動的頻繁舉辦,其接待能力問題凸顯。中國·哈爾濱國際農業博覽中心項目由華鴻集團、紅星美凱龍集團投資建設,是亞洲最大的國際農業展會項目。建成後,哈爾濱的展會場館面積將達到16萬平方米,舉辦大中型展會的能力將顯著增強。

  記者從市會展辦了解到,今年前9個月,我市一共舉辦了66場展覽活動,展覽面積達88.5萬平方米,參展參會客商近280萬人次,展覽直接收入7.1億元,均較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

  近年來,我市會展業的項目、面積、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為了解決行業快速發展可能帶來的人纔儲備不足等問題,我市今年分別在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生態職業工程學院建立了會展業人纔培訓基地。目前,基地已經圍繞會展業相關的業務知識、招商策劃、人材培訓等舉辦了數場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會展企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