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龍江醫改遞交惠民新答卷 30項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
2012-10-30 10:23: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國棟 車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0月30日訊 2009年4月21日,我省新醫改工作啟動以來,截至2012年2月底,三年醫改階段工作各項目標全部完成,其中,有30項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

  近日,記者走進雞西市、牡丹江市、雞東縣、東寧縣、穆棱市等地,就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情況進行專題調查,看到了我省醫改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基本藥物制度、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一系列長效制度的確立,普惠基層群眾,提高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公立醫院的改革也開始“試水”,逐步回歸公益。

  創新服務模式

  做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人”

  三年醫改期間,是我省歷史上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配備適宜醫療設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逐步提昇,老百姓更願意走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在穆棱市便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訪時,看到20多位老人坐在椅子上等待著體檢,“轄區內65歲以上的老人現在都知道能免費體檢。”中心主任葛兆香說。等采完血後,兩位護士將面包和水遞到了老人手中,這也是該中心為老人們准備的免費食物。

  葛兆香驕傲地說,這個衛生服務中心是穆棱市規模最大、最規范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名全科醫生,21名護士,設有全科醫療、計劃免疫、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社區服務團隊等16個科室。在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時更是“全員上陣”——去年3月,中心組建了萬事達、曙光、沿河、富家4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每個團隊5人,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一部諮詢電話。截至今年8月,中心建立居民健康檔案43819分,電子建檔率88%,這支服務團隊每周下社區5個半天,利用節假日、八小時以外等非工作時間走街串戶、深入到居民家中采集信息,被老百姓稱之為“移動”的醫療隊。

  轄區裡的高大爺說,因為有了服務團隊的定期隨訪,他的高血壓得到了控制,2011年,中心對篩查出慢性病的病人做健康隨訪2萬餘人次,對高血壓病人實行分級管理,糖尿病人每兩個月隨訪一次,高血壓、糖尿病的規范管理率超過60%。同時實行兒童系統管理、孕產婦系統管理等等。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最讓老百姓拍手稱贊的是這裡獨有的“康復治療”,在一樓大廳裡擺著一排康復器械,一個小護士正在幫助一位大爺做康復訓練。沿河社區居民陶永傑腰部曾受過傷,需要平時進行按摩治療,“按摩3天只花10元錢,離家還近。”陶永傑邊說邊誇著給自己按摩的醫生,“小伙子按摩的手法不錯。”

  創新績效分配制度

  “東寧模式”促服務提昇

  東寧縣三岔口鎮中心衛生院自從2011年5月實行績效分配制度改革以來,在這裡工作的人工資水平最高與最低相差達到600元錢。這個只有25人的鄉鎮衛生院,在改革後面貌一新,“最大的轉變是醫務人員工作的精氣神漲了,積極性和自覺性都提高了。”衛生院院長方龍川說。

  據東寧縣衛生局人事科長李曉波介紹,“將基礎性和獎勵性績效考核相結合,分級分類,對基層醫護人員實行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為此,縣衛生局先後組織人員16次深入鄉鎮衛生院,收集不同崗位工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並選派工作人員到相關的省份考察學習。

  以後,又形成《東寧縣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績效工資實施方案》,在全縣實施。將獎勵性績效工資與基礎性工資比例調整為6:4,相較於國家3:7的比例,有效激發了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主動性。

  省衛生廳副廳長魏新剛說:“通過績效激勵機制,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制’,強化其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層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這也使醫療服務質量提昇,效益進一步提高。”

  創新管理便民惠民

  公立醫院回歸公益

  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工作真正的“深水區”。

  2011年,我省在大力推進七臺河、黑河、雙鴨山、哈爾濱市道裡區和省醫院等國家和省內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同時,各市地和縣(市、區)分別確定了一所公立醫院作為本地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同時,又確定同江、撫遠、勃利、漠河、遜克、孫吳、東寧、饒河、蘿北等9個縣市作為全省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為改變“以藥養醫,以藥補醫”的經營思路,提出了“堅持政府采購為主、降低藥品采購價格、加大基本藥物采購、控制藥品收入佔比”的基本原則,目前,醫院基本藥物品種367個,佔我省基本藥物目錄內品種(425種)的86.4%,基本藥物臨床使用率100%。

  在降低患者醫療費用的同時,該院還強化主動服務理念,用人文化管理手段改善醫療服務,讓老百姓更滿意。記者在牡丹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結算掛號大廳裡,看到像“新農合結算窗口”這樣的20多個服務窗口,這是為解決“掛號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候診時間長、診療時間短”等現象的舉措之一。該院特別出臺了“醫療服務限時措施”,急診出車時間限制在3分鍾內,血、尿、便常規檢驗、心電圖、影像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限制在30分鍾內,農合出院病人當日就可以結算,患者出院後病歷24小時內歸檔,辦理出院時間10分鍾內就可以辦妥等。

  值得一提的是,雞西市人民醫院以“百姓需求為引導”,全力實現各信息化系統的有機整合與無縫連接。記者以患者的身份看病,在預約診療服務臺辦理“就醫就診一卡通”,涉及8個領域的15套信息管理系統,不僅提高了看病就診流程的便捷化程度,更提高了信息采集的精准化與簡約化。醫院在2009年成立預約診療服務部,用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方式,實施24小時預約服務,並加入全省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副院長王海龍告訴記者:“這也是雙向的,方便了老百姓,也控制了醫生合理用藥,工作效率隨之提高。”從門診量來說,2001年醫院每天的門診量只有600~800人,現在每天的門診量可以達到2000~3000人。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