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訊 29日,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全國城市公共交通會議在深圳召開,這是國務院大部制改革以來的首次全國性城市公共交通會議。會上,哈爾濱與北京、大連、南京、深圳等15個城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創建城市。
晉昇“公交都市”後,哈市將獲得國家、省市的相關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哈市的交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到2015年,哈市主城區500米、5分鍾換乘,5萬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區設立公交樞紐站,嚴寒期市民也能乘上“暖車子”出行。
部分公交線路車況差、間隔長、場站缺
目前,哈爾濱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80萬輛,汽車以每日約400臺的速度快速增長。城市交通擁堵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早、晚高峰時段和特殊擁堵點,通行更加艱難。
近幾年來,哈市公共交通建設發展迅猛,仍無法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截至2011年底,哈市公交線路達到154條,長度達到3292.2公裡,公交車輛5020臺,萬人擁有公交車13.6標臺,公交日客運量達到285萬人次,公交出行佔城市交通出行總量約31.1%。但還有一部分公交線路存在車況差、發車間隔長的問題。
一些場站設施的規劃建設滯後,缺少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實際建設中,經常遲於主體工程和其他配套設施的建設,有的甚至出現被停建、緩建、放棄建設的情形。因為公交場站缺乏,近一半的公交車輛只能在馬路邊、居民小區停放,不僅影響車輛技術狀況和使用壽命,也極易引發安全事故。調度室、辦公室和終點停車場也十分緊張,並且大多為租用,很多車隊無廁所,公交職工休息難、吃飯難、上廁所難的矛盾十分突出。
出門5分鍾換乘冬季坐上暖車子
“發展公共交通是緩解城市擁堵的良方,申報‘公交都市’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哈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說,成為公交都市後,國家將在城市綜合客運樞紐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建設、城市公共交通節能減排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對哈爾濱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目前,哈市平房區、松北區等新區還存在公交線路少、車輛間隔時間長等問題,不少市民出行不方便。成為“公交都市”後,哈市公交主體地位將得到提昇,將建成多種運輸方式相協調的城市公共客運系統。預計到“十二五”末,萬人公交車保有量達到15標臺,公共汽電車平均運營時速達到20公裡/小時,城市中心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90%,實現主城區500米、5分鍾換乘,“市民出了家門走不了多遠就能登上公交車。”公共客運系統分擔率達到45%。
同時,還將規劃建設6座公交綜合樞紐、43座公交換乘樞紐,新建和改造115座公交首末站、123公裡公交專用道、1200座停靠站,新增大容量清潔能源公交車2200輛。今後,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區、商業區、市級大型公共建築等建設項目和人民群眾出行不便的區域,在規劃中應優先考慮公交首末站或公交樞紐站的設置。
由於哈市屬於寒地城市,暖庫停車、暖屋候車、暖車運營及對公交駕駛員暖心關懷成為冬季公交良好運行和市民良好出行的基本需求。預計2012年入冬前,哈市半數公交車可實現入庫停車。為解決市民冬季候車寒冷問題,哈市將在公交首末站設置室內候車室,並結合道路改造和站亭改造積極推進公交中途站室內候車屋建設。
明年公共交通投資增3倍
打造“公交都市”的目的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引導綠色低碳出行,實現其對城市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而實現城市公共交通的暢通是必行之路。據哈市公交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共交通系統是指由包含公交車、輪渡、軌道交通在內的大眾出行工具以及公交車專用道、公交首末站、換乘樞紐、停車場、路網、智能公交系統等配套設施的交通體系。在哈市來講,出租車具有商業性、市場性,不包含其中。
記者從哈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哈市將在全省率先基本建立以依托公交專用道的快速公交線路和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汽車和江上輪渡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多模式、一體化城市公交系統,確立城市公共交通為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導方式,並與其他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實現市區交通擁堵有所緩解、城市交通環境質量明顯提昇,形成資源利用更高效、城市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據哈市交通局局長譚洪志介紹,目前,哈市已經初步確定得到世界銀行融資1億美元,還有相應的國家、省市的配套建設支持。在今年全面實施“622233”工程的基礎上,明年哈市將准備實施“611333”工程,即繼續更新600臺大容量公交車、新建1000個凹進式港灣、新建1000個出租車乘降點、在原有20個公交首末站的基礎上繼續增加10個首末站、繼續完善3個公交樞紐、3個綜合樞紐的建設,這些項目將比今年的投資規模增加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