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日訊 拜泉縣富強鎮新農村農民張朝舉怎麼也沒想到,同樣一塊地,種大豆時一畝地頂多收入200元,而今年他種了6畝訂單架豆,盡管由於經驗不足影響了產量,但一畝地仍穩收1500多元,僅此一項就入賬近萬元。張朝舉笑著告訴記者:『開春縣裡幫我們調整種植計劃,這種地也得看市場、動腦筋啊,明年還得接著種翻番出錢的好品種。』
作為我省農業大縣的拜泉縣,一直是大豆、玉米和雜糧主產區。長期以來,大豆面積過大、糧食產量不高、種植業效益低始終困擾著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近年來,拜泉縣從縣情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引導種植業結構向高產、優質、高效作物上調整,努力擴大綠色、特色、高附加值和適銷對路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糧食生產,玉米、甜菜、馬鈴薯面積逐年加大,黑小豆、紅小豆、白瓜、架豆、香瓜、蔥蒜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提高,在種植業調整上實現破題,土地產出效益得到有效提高,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拜泉鎮一心村農民崔文權給記者算了筆收入賬:平均一畝地少說能打600公斤以上玉米,每公斤玉米按目前市場價至少能賣到1.6元以上,今年玉米毛收入10萬元,可比種大豆強得多!『農民要有新觀念,按照市場走啥都好辦,不愁生活不富裕。』開心的笑容,掛滿了老崔和周圍鄉親們的臉上。
拜泉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洪亮向記者介紹,2011年以來,全縣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因地制宜調整結構。東部鄉鎮多年來農民囿於種植大豆傳統,每畝純收入也就300元左右,但種植玉米大不一樣,畝產平均可達600公斤,按現在市場價,每畝玉米可收入1000元,去掉成本,每畝純收入可達500元,通過效益對比,農民自然認賬,所以近年來東部鄉鎮玉米、甜菜生產面積逐年加大,結束了大豆一統天下的局面;西部鄉鎮屬於平原,土質鹼性較大,比較適於玉米和雜糧生產,而且近些年玉米、雜糧等特色作物價格漸漲,農民得到實惠,現在玉米和甜菜、雜糧、雜豆、葵花等經濟作物面積逐步增加。同時全縣還把結構調整作為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考核內容,將玉米、甜菜、馬鈴薯種植面積及甜菜交售量量化考核,年終評比,兌現獎懲,推動了結構調整的落實。
調整結構,應用科技,拜泉縣的『增收棋』下得有聲有色。據了解,今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161萬畝,比去年增加10.8萬畝,大豆面積壓縮到162萬畝,甜菜12萬畝,水稻6.1萬畝,進一步擴大馬鈴薯面積。經過專家測算,今年糧食總產預計可達到31億斤,實現歷史上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