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4日訊 看著收獲的金燦燦的玉米,龍江縣山泉鎮前太平村李洪玉老人喜上眉梢:『去年我家38畝膜下滴灌玉米,平均畝產2000多斤,純收入6萬多元。今年我又把玉米擴大到90畝地膜下滴灌,畝產2200斤沒有問題。』
李洪玉老漢說起的膜下滴灌玉米,是齊齊哈爾市農作物耕作與栽培農業學科梯隊推廣的系列新技術中的一項。近年來,齊齊哈爾市積極加快市級農作物耕作與栽培、植保植檢、農業工程與生態環境、良種選育、蔬菜、果樹、農機、向日葵品種選育、經濟作物栽培和旱作農業等十個農業學科梯隊建設,有效推進了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在2011年糧食產量總產達到215.2億斤的基礎上,今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集成組裝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齊齊哈爾市建立起的農業各學科梯隊,站在各類專業前沿,千方百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通過開展科普之冬、科技下鄉、立標會和專題現場會、農民田間學校、科技博覽等活動,對農民群眾、科技人員、涉農乾部全面進行科技普及,制作『寒地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光碟』1000張、《主要作物高產栽培技術》3000冊及主要糧食、經濟作物高產栽培、植物保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資料,分發到農民手中。
大力推進園區建設,做到縣有現代農業園區,鄉有科技示范園區,村有主推技術和主栽品種展示區。目前全市品種優良、綜合組裝、技術前瞻、特色產業和高產攻關五種類型三級園區達到1153個,通過種子前沿示范、品種栽培對比、項目綜合組裝,實現『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乾,引導農民變』的目標。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該市的『良種化工程』選育推廣了一大批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目前全市良種覆蓋率達到98%,四大糧食作物優質率達87.2%,比2001年前提高53.4個百分點。優質品種種植面積越過2500萬畝。據測算,在糧食增產中良種科技貢獻率為40%。
2008年以來,農業耕作與栽培學科梯隊年均推廣重點農業科技項目十餘項、應用面積6000萬畝次、增加糧食20億斤、增加收益25億元。蔬菜學科梯隊研究推廣的『齊甜』、『永甜』、『彩虹』等系列薄皮甜瓜雜交種,在黑、吉、遼、冀、蒙等甜瓜主產區累計推廣150萬畝,實現經濟效益16.5億元。果樹學科推廣的葡萄、李子、沙棘、小漿果等優良果樹品種面積達3萬多畝,為農民創造經濟效益上億元。
跟蹤保護為農業高產穩產提供保障
作為市級重點學科的植保植檢學科梯隊,科技人員在各測報點系統監測基礎上,結合歷史資料,對病蟲害發生趨勢、發生程度、可能發生面積及防治適期進行量化,及時掌握病蟲發生情況和發展動態,短期預報准確率達100%,長期預報准確率達90%以上。
這個市還利用科技創新手段,在當地電視臺、鄉村廣播等節目開展『草地螟發生情況通報』、『春播大田種子處理技術』、『玉米螟綜合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等技術講座,大大提高了病蟲發生信息的傳遞時效性和覆蓋率,全面提昇災害控制水平。同時,開通『植保120』手機短信平臺,第一時間將病蟲害發生趨勢及防治技術發送到農戶手中。通過開展綠色植保項目推廣與應用,有效地保護了農業生產安全,挽回糧食損失25.36億公斤,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2420噸。
2009~2010年兩年間全市共計開展玉米、大豆田低殘效化學除草劑使用技術推廣與應用2367萬畝,挽回經濟損失32.2億元。在推廣新型植保藥械—懸掛式噴植噴霧機的過程中,通過開展『精量用藥、最佳施用』,累計減少農藥用量248.5噸,節支497.07萬元,有效降低了除草劑對土壤環境的污染。目前,全市農田低殘效化學除草劑使用技術已推廣5120萬畝。
優化結構 提昇農村綜合生產能力
齊齊哈爾市各農業學科梯隊充分發揮與農戶聯系廣泛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戶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農村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壯大。通過學科引導,全市種植結構日趨合理,目前高產高效作物種植面積達到75%。依安、訥河、克山、克東四個大豆主產區玉米、水稻比例不斷提昇。
農業工程與生態學科梯隊從淘汰高殘效、安全性差的化學除草劑入手,以『安全、經濟、高效、增產』為目標,在玉米、大豆田系統研究、全面推廣低殘效化學除草劑使用技術,填補了北方高寒地區玉米、大豆田低殘效除草劑使用技術研究的空白。充分利用耕作、輪作、藥劑防治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有效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目前全市綠色食品國家級原料基地種植面積1200萬畝,佔播種面積的1/3;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數量淨增25個,有11個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