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4日訊 佳木斯市長安街上一片堪為新地標的現代建築群,奏響了職業教育特色辦學的最強音;從資歷尚淺的後來者到業界瞠目的『一飛衝天』,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在6年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而其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為我省發展職業教育起到典范作用。
回望往昔,一路豪氣;展望未來,壯志昇騰。
輸出適用人纔、積累實訓資產、打造精品教育培訓體系,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凸顯集團模式辦學的優勢,進行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不循規蹈矩,不亦步亦趨,未雨綢繆,超前一步,在國家相關政策出臺前,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成功實踐,探索出『四位一體』的辦學模式,形成了在校學習——職前培訓——職後培訓的『大職教』體系,各項成果實實在在,可觸可感。
深秋的季節疊翠流金,沿著長安街,記者走進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探尋那最美的『一抹斑斕』。
整合資源打造『職教城』
『開門辦學』催生跨越式發展
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辦公樓造型別致、高大氣派的玻璃式外牆使人眼前一亮,旁邊的公共實訓鑒定基地、教學大樓以及圖書大廈等樓群依次矗立在周圍,處處洋溢著現代氣息。
很難想象,6年前,這裡是一座閑置棄用的軍營和破產企業的廠房庫房,遍地齊人深的荒草。如今,佔地11萬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教學樓、公共實訓鑒定中心、圖書館等大型基礎設施;12.1萬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園區;2.3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育場以及佔地4萬平方米的拓展訓練基地等現代化建築群已成為佳木斯新區的標志性建築。
『佳木斯市原有幾十所職業類院校,由於教學資源、師資水平的參差不齊,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曾一度陷入低谷。』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黨委委員、技師學院副院長周英山介紹說,條塊分割、惡性競爭以及資源浪費導致職業教育走到了『死胡同』,當時,全市每年約2萬名沒有昇入高等院校或沒有完成初高中學業的『落地生』因沒有一技之長,上不了學又就不了業,他們的人生也走到了『岔路口』,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佳木斯及周邊經濟發展漸入加速期,但技能人纔短缺、特別是高技能人纔短缺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許多企業對技術藍領求賢若渴卻無計可施。
『極具創意的「三步走」戰略和大手筆實踐將職業教育集團引入發展的「快車道」。』周英山說,第一步,成立由市領導掛帥的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啟動實施『職教城』規劃;第二步,從2006年1月開始,整合資源,將原隸屬於教育、勞動、人事等9個行政主管部門的18所學校進行整合,成立技師學院;以原教育學院、電大等5所院校為基礎,組建職業學院;第三步,2007年10月,在兩所骨乾院校步入良性發展基礎上,成立職教集團管委會,統籌兩院資源,實行一體化發展。這三招妙棋,循序漸進,步步穩健,實現了『無震動式』改革的既定目標。
『開門辦學的理念使我們受益匪淺。』周英山告訴記者,目前,佳木斯職教集團內含技師學院和職業學院兩所骨乾院校,成為集理論教育、技能培訓鑒定和中高職、成人技工、學歷教育於一體的綜合職業技能培訓院校。6年間,職業學院從『零』起步,發展到納入國家統招系列,技師學院則更加顯現出培養地方實用型人纔的強勢作用。集團內設12個系、部和分校,開設機械、焊接等8大專業體系、36個品牌專業。集團面向全國招生和安置就業,目前在冊學生總數3萬餘人,年培訓各類學員5萬人次,畢業生就業率達97%以上。
『工廠進校園』
『四位一體』打造高水准綜合實踐平臺
今年暑期,學生王海洋沒有回家,而是在集團的實訓基地當起了『准工人』。王海洋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邊遠農村,全家一年收入僅有萬餘元,而他每年的學費是3000餘元,加上生活費,自己一個人的開支基本上就佔了家裡一半的收入。他說,選擇假期留在學校『真刀實槍』的『工作』,不僅可以熟悉就業前崗位技能,還能有筆可觀的收入。像王海洋這樣假期中選擇在校進行實訓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這裡直接學習工廠的制作流程,『工廠進校園』讓他們提前熟悉了崗位技能。
職業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於基地建設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佳木斯職教集團領導班子秉承『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沒有一流的人纔,就沒有一流的學校』的理念,適應市場需求,多措並舉,傾力打造高水准的綜合實踐平臺。他們探索『四位一體』辦學模式: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將課堂理論教學和車間實操訓練相結合;探索基地化培養模式,,通過嘗試『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等多種辦學形式,探索出『廠校一體化模式』、『柔性頂崗實習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等10種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訂單教學就業模式,實行『雙證制』,即畢業同時拿到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建立貼身式服務教學模式,先後與沈陽三一重工、中石油、大連機床廠等全國各地200餘家大中型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學生提供了『入學即畢業、畢業即上崗』的一站式服務保障。以往熟知的學校迥然不同,記者看到,集團的一間間教室裡不僅有常備的課桌與黑板,其餘更大的空間被電腦、機器以及其他教學實物所佔據,學生在汲取理論營養時,同步進行實際操作,使抽象的知識瞬間變得生動起來。
實訓基地則可謂完全意義上的工廠,或是機聲隆隆或是焊花飛濺的不同『廠家』生產車間裡,很難分辨出誰是工人誰是學生,大家都在操作機械,都在制造產品,一樣的認真,一樣的嫻熟。
一次次敢為天下先的實踐,譜寫出氣勢磅礡的佳木斯職教集團『特色辦學進行曲』:集團根據專業特點及現有裝備設施,利用自身人纔和技術優勢,以創辦公司的方式建設實訓基地,公司對外承攬業務,賺取社會資金再投入到實訓基地建設。學生通過到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技能訓練,提高自身實用技能的同時,還可以享受一定的工資待遇,實現互動『雙贏』。目前,通過做實自辦公司形式,已成立華信制造有限公司、啟明軟件開發有限公司、新視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和實驗藝術團等公司,延伸和拓展了實訓領域。
『名師團隊』
譜寫高水准特色辦學進行曲
佳木斯職教集團領導班子深知,教學質量纔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在集團內部,年年都是質量年,月月都是質量月,天天都是質量日,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扳著指頭抓管理,瞪著眼睛盯質量。』
教師強則教育優。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集團裡大多數專業系裡的老師都來自企業,周英山說:『要滿足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要求,院校的師資應是懂技術、能制作的新型應用型人纔。』為此,集團實行引聘結合,吸納精英人纔,制定完善教務考評、獎勵激勵制度,選樹『名班、名師、名生』,在外部培訓上,與國際國內知名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先後派出近百名專業課教師赴國內外進修學習,在內部培養上,聘請國內著名職成教育專家來校講學授課,並組織教師參加省、市各類教學比賽,目前,『雙師型』教師比例達25%,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了中堅作用。
專業學科的設置在一定程度影響著教學效果和質量,也是左右學生和市場選擇學校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針對我省建立東部煤電化基地和三江農業核心示范區的實際,集團充實了機加、化工、焊接、農機維修等專業,同時新增了社會需求量大、比較熱門的電腦美術、工程測量、模具制造、建築工程等新專業,對就業相對困難的個別專業予以減停。經過合理調整,實現了按需設置,使學與用有效對接。教材不規范、不統一、不適用,是職業教育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集團組成精英團隊下氣力研發校本教材,彌補現有教材的缺陷和不足。每年主動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吸納新信息和技術成果,適時進行改編。相繼完成《機械制圖與公差》、《裝飾設計》等13本校本教材的研發。
今年初,集團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職業教育典型,推向全國。又踏層峰闢新天,雖然還不夠完美,佳木斯職教集團在探索的路上,朝著更加輝煌的未來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