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從西十一道街與尚志大街交會處乘坐滾梯向下,一條完全“俄羅斯Style”的街景闖入眼簾前:拉著手風琴、口袋裡揣滿玫瑰花的俄羅斯大叔,邁著歡快的步子到處“求互動”;舉著竹托盤的俄羅斯胖大媽熱情地請記者品嘗新鮮出爐的面包和烤肉;伴著俄羅斯音樂的旋律,身著俄式工作服的服務生穿梭忙碌,空氣中彌漫著烤面包和咖啡的香氣……這就是改版後的“瓦西裡”。

這條從中央大街腳下開始延展的小街,位於地下14米,名為“瓦西裡”。
電影《列寧在1918》中,列寧的警衛長瓦西裡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意思是:夢想一定能實現。這也是趙一群將他的“地下小街”命名“瓦西裡”的原因。
作為哈爾濱打造俄羅斯文化產業鏈的重要項目之一,這條地下風情小街從去年6月開業,到今年三個月的“改版”,經歷了中俄文化在新時代下的碰撞與交融,也經歷了一段最美麗、最寂寞的時光。
本周,在“新版瓦西裡”即將納客之際,本刊記者走進這座“地下小街”,解讀它在哈爾濱文化產業格局下的探索與成長、啟示與力量。
【哈爾濱的俄羅斯元素很多,但想要在這裡做好俄羅斯文化,卻並不容易。很多俄羅斯文化景點在哈爾濱的語境下顯得頗為沈默。改版後的“瓦西裡”選擇了用一個“小鎮生活”的方式:濃縮俄羅斯人現代生活中最普遍、最經典、最感性、最地道的元素,又極具本土性。】
“瓦西裡”的建築面積只有3800平方米,卻采用一種狹長、串聯的街景式布局,建在了哈爾濱匯集最多俄羅斯元素的百年老街地下;它努力收集所有最地道的俄羅斯元素,甚至販賣的所有旅游產品都與別處不同,這裡的每一寸元素與布局,每一種咖啡與烤肉的味道,甚至所出售的油畫、雪糕、玩偶、巧克力等旅游產品,都是與別處完全不同的俄羅斯原產。2011年6月21日,哈爾濱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瓦西裡俄羅斯風情文化街正式營業,並一度成功吸引了旅行者的目光。然而,“瓦西裡”迎客後的幾個月後,這條低調別致的小街卻冷清下來。
“當時分析了多種原因,比如宣傳不夠,又是在地下,活動空間受限,或賣的俄羅斯產品不夠‘主流’。”黑龍江省對俄經濟貿易合作促進會副會長、瓦西裡俄羅斯文化風情街創辦人趙一群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後來我想,這些可能都不是問題關鍵。我們做文化旅游產業,不應該脫離開人。”
經歷了半年的醞釀與摸索,今年初,趙一群跑到香港迪士尼樂園門前蹲了一整天,記錄游客人數,觀察來自世界各地游人的喜好與習慣。回來後,帶著這些碎片式的靈感與多年的夢想,趙一群決定改版“瓦西裡”。
在引進更豐富的俄羅斯不同流派油畫作品,挖掘更多俄羅斯食品、旅游文化產品的基礎上,“瓦西裡”開始重新整合並細化資源,開闢出4個讓游客充分體驗的活動主題館,並為這些主題館制作了周邊紀念品。三個月後,在“新版瓦西裡”即將重新納客之際,本刊記者進行了提前體驗:由體重180斤的俄羅斯老大媽服務的“瑪達姆俱樂部”,像是一個“俄羅斯人家”,吃的是俄羅斯的家常菜,再與俄羅斯朋友一起狂歡,並參與烤肉、做美食等俄羅斯生活文化體驗;在俄羅斯婚慶體驗場裡,將求婚、證婚、訂婚、結婚儀式結合起來,用俄羅斯年輕人最流行的慶祝方式為哈爾濱年輕人詮釋一個俄式婚禮;打破傳統售畫方式,采用俄羅斯“街頭藝人”的情景再現,讓俄羅斯畫家為正在吃飯、游玩或求婚的游客現場作油畫;在俄羅斯童話演藝場,讓雪地老人、春姑娘和老巫婆“走”出童話,帶領俄羅斯與中國小朋友一起互動游戲。
俄羅斯最真實的本土色彩,始終是“新版瓦西裡”的精神核心。它在努力營造一種“地下俄羅斯小鎮”的概念,每一寸設計都要傳達一種與眾不同的、完整的、真正的“俄羅斯人現代生活場景”。在“出國不出境,圓夢俄羅斯”理念下,“新版瓦西裡”正努力去接哈爾濱本土的地氣:將俄羅斯某街某巷一角的鏡頭復制到這裡,哈爾濱人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再將它們巧妙地放進鏡頭中去,形成渾然一體的街景。
【年輕時的趙一群與那個時期很多學藝術的人一樣,從事過不同職業,走過不同地方,最終他又回到藝術中去。他終於明確,自己不但要在精神上重返俄羅斯,還要竭盡所能將哈爾濱的俄羅斯文化激活。對他來說,“瓦西裡”是一個切片,足以反射出哈爾濱與俄羅斯“文化握手”的鏡頭。】
一架復古的歐式畫框,一座古老、斑駁的鍾,一張來自俄羅斯人家中的地毯,一臺散發濃郁咖啡香氣的手搖磨豆機,甚至一面從俄羅斯買回的窗簾……“瓦西裡”的改版工作進入尾聲,趙一群常常端著一杯俄羅斯咖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小鎮”的街角裡,仔細端詳“小鎮”的每一個角度,帶著對俄羅斯文化的情感與堅定。
1989年,趙一群放棄了機關穩定的工作,第一次踏上蘇聯的土地。他學藝術出身,主修過雕塑、油畫和藝術設計,對那裡的文化帶著熾熱的情感。在那裡,他從事過裝修設計,游歷了世界聞名的景點,也目睹了國家政變下的文化衝擊。俄羅斯的文化底蘊與風土人情在年輕、感性的趙一群內心深深紮根。1998年,他在俄羅斯的生意失敗。回到哈爾濱後,他決心在哈爾濱“移植”他的俄羅斯情感記憶,希望能在歐陸風情的哈爾濱保護俄羅斯歷史文化陣地。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趙一群沒想過用俄羅斯文化來賺錢。他成立的彼岸歌聲文化發展公司,包括太陽島風情小鎮、“瓦西裡”、太陽島俄羅斯皇家金色劇院、俄羅斯小鎮文化藝術學校、中俄藝術家創作基地、精品畫廊、《阿莉莎》俄羅斯歌舞團、中央大街俄羅斯音樂酒吧等一系列產業。這是一個從藝術到展覽再到教育的文化產業鏈條,很成型。他本人也擁有豐富的俄羅斯藝術文化產業資源,與俄羅斯始終保持著緊密往來。這一切,緣於他對俄羅斯多年的情結。而當這些俄羅斯文化產業日漸成熟,並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後,趙一群將下一個目標鎖定“瓦西裡”。
從地理上說,趙一群希望跳出太陽島,在哈爾濱的其他位置進行俄羅斯文化藝術的傳播與延展。“起初是相中了中央大街一天幾十萬的人流效應。百年老街聚集了俄羅斯文化元素,我就想在它的腳下做一個俄羅斯文化的傳承。”“瓦西裡”是省市“十二五”重點規劃的文化產業大項目,去年開業後,趙一群在省市給予的關注與扶持下,本著兩項原則:做乾淨的文化事業,不違法。在他的眾多文化產業中,只有“瓦西裡”最直接、也最深刻地折射出中俄現代生活中的文化衝擊與交融方式。“我們這裡絕大多數是俄羅斯員工,他們熱情友好,性格渾厚,喜歡跟中國員工一起吃家常菜,對工作環境不挑剔,但對工作時間有非常嚴格的概念,拒絕加班。中國人往往是上班時盼著下班,下班還惦記著上班的事。”趙一群告訴記者,“慢慢地,中國員工受到俄羅斯員工的影響,會發自內心地熱情待客,生活品位上也講究了許多。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融入過程。”
在“瓦西裡”,工作制度非常嚴格,比如中俄員工不允許談戀愛,表演過程中嚴禁接客人遞過來的酒杯與小費。“企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團隊。”趙一群說,“我們的團隊非常特殊,而我必須把每一個員工都看作團隊重要的一部分,既要工作好,更要管理並保護好他們。”
“瓦西裡”注定成了趙一群心目中那個最特殊、也最深情的存在。他把他記憶裡的面包、奶油甚至狐臭,所有俄羅斯符號全部導入這個“地下小鎮”。而事實上,“瓦西裡”剛剛開業,便被俄羅斯人“盯”上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正是因為“瓦西裡”對俄羅斯文化的情感堅持,趙一群獲得了由俄羅斯國家頒發的共產主義勞動者獎章、中外友好大使及文化友好使者稱號。“我第一次意識到,文化可以做成這樣,可以給人力量。我可能沒有那麼多錢,但可以有一個大的夢想。”
趙一群為改版後的“瓦西裡”確立了這樣一個目標:“我想用‘瓦西裡’為哈爾濱完成兩個課題:打破哈爾濱人做俄羅斯文化的傳統思路,在哈爾濱旅游業中呈現出最原汁原味的俄羅斯風情文化;用文化獲得利潤,使文化產業實現自養。”
【中央大街地下14米——瓦西裡俄羅斯風情文化街當初選址於哈爾濱這條聚集最多俄羅斯元素的百年老街,似乎頗具深意。在全國旅游業的棋盤上,哈爾濱在努力走向世界。事實上,這座擁有中西方文化交融和厚重歷史文化資源的城市,如何通過文化產業的帶動與發展,使哈爾濱真正走入世界的視野,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命題。】
趙一群90歲的老母親,每一次都是用幾近崩潰的情緒走進“新版瓦西裡”:兒子對錢幾乎沒什麼概念,“瓦西裡”暫時談不上任何盈利,還要倒貼錢“改版”,這種行為在幾乎所有正常人看來無異於“燒錢”。
《列寧在1918》是趙一群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其中,列寧的警衛長瓦西裡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意思是:困難一定要克服,希望也一定能實現。這也是趙一群將他的“地下小鎮”命名“瓦西裡”的原因。他是那種標准的“工程師性格”:做得多,說得少,不懂得宣傳,也不習慣宣揚自己。他生性溫和,卻不隨大溜。在陪伴“瓦西裡”走過的一年多成長歲月裡,他從沒困惑、沮喪與狼狽過,取而代之的是少有的冷靜與不浮躁。
在趙一群看來,有理想的人總要做出犧牲的。他開辦的畫廊,集合了俄羅斯18家藝術學院的優秀師生。趙一群以講座、學術交流、拍賣等方式,嫁接哈爾濱的商人,以商業方式傳播俄羅斯的油畫藝術。“這些都是賺不了錢的,但它們是文化底蘊,必須保護。”
在哈爾濱文化產業的發展腳步中,很多人對文化產業有著不同的理解,但趙一群沒有成為一個合唱者,無論是精神指向還是做事風格,都盡力保持一種先鋒與獨立。“文化產業與文化企業不同,文化經營與經營文化也不同。“在趙一群看來,搞文化產業的,應該是一個抗打擊者、策劃能力超群者、理想主義者、現實主義者、奮斗者與孤獨者的結合體,因為文化產業注定是孤獨的,甚至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無法看到任何效益,並需要其他產業鏈條做支橕。但是,也只有文化產業纔能造就漏斗式的產業價值。只有文化產業佔到國民經濟的40%,我們的國家纔能稱得上是文化大國和文化強國,文化纔能真正帶來發展動力。”
“新版瓦西裡”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懸念,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越來越多在歐洲與亞洲小有名氣的俄羅斯東方舞者慕名前來表演,並最終選擇留在哈爾濱,在“瓦西裡”的舞臺上,和中國游客歌在一起,舞在一起。這是只有在“瓦西裡”纔能目睹到的城市表情。
問這裡的演員:“你們最幸福的事是什麼?”回答不約而同:“看到中國觀眾對我們微笑、鼓掌與歡呼,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尊重。”
在趙一群眼中,真正的藝術,應該是用最高雅的盤子盛放最普通的家常菜——藝術來自民間,也要真正走進民間。成長中的“瓦西裡”,或許只是用最直白、最簡單,也最具使命感的方式表達這座城市對文化與藝術的一個看法:哪兒有藝術,哪裡就是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