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8日訊(關心民 唐國忠 記者孫曉銳)“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十一五”以來,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立足資源保護和林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生態立區,積極實施森林植被恢復、森林後備資源培育等“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規范資源管護各項制度以及探索管用結合,實現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新增各類自然保護區28處,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77.53%增加到2011年的80.95%。活立木總蓄積從2000年的5.2億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5.27億立方米。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生態功能示范區,正朝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所謂“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林區把強化依法管護、禁止非法征佔用林地列入實施生態建設工程重要一個環節,森林經營目標從采伐木材的經濟效益為主轉變到以發揮森林生態效益為主的軌道上來。經過連續多年的建設與完善,目前全區各局建立了管護經營責任區資源檔案,完備了管護責任區邊界四至、林地面積、資源種類、森林蓄積、資源消長記錄等檔案資料,對管護質量和資源狀況實現動態監控。並建立起管護人員數據庫,實行管護政務公開,各管護大隊、管護中隊、管護站將管護機構組織、責任區示意圖、崗位職責、工作制度等上牆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統一印發了防火檢查、巡護、會議、交接班、檢查處理5種記錄,管護內業管理實現了規范化、標准化。
強化責任落實,建立森林資源保護網絡。開展了管護經營責任區區劃,共落實管護總面積766.9萬公頃,落實管護人員24957人,做到了林業用地全覆蓋,積極探索管護方式方法,近山區實行個人、家庭、聯戶承包,遠山區實行封山設站(卡)或管護隊巡護的方式開展資源管護。各施業區的法人代表與各管護經營人簽訂管護經營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和獎懲措施,把責任層層落實到地塊人頭,有效地落實管護經營責任制。如今,全區共設立管護站472座、木材檢查站40處、家庭管護經營戶1175戶、職工個人管護經營2591人,設立管護大隊11個、管護中隊65個,另有林政執法隊伍12支、森保隊伍12支,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管護網絡,加強了責任區森林資源巡護防控。
自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後,大興安嶺林區不斷調減木材產量,使林區的森林資源開始得到休養生息,有效降低了森林資源的消耗。“天保”工程一期實施期間,林管局木材產量由1997年的350.4萬立方米調減到2003年的214.4萬立方米,2003年~2010年木材產量始終低於天保方案所確定的年產量,與“天保”工程實施前的木材年產量350.4萬立方米比累計減產1836.88萬立方米,其中主動調減木材產量268.34萬立方米,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051.82萬立方米,提前實現了“天保”工程方案所規定的木材減產目標。
人工造林加速植被恢復,為了構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進程,近年來,加大營造林工作力度,重點實施了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森林後備資源培育工程、“兩江”流域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森林防火工程“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據統計,2006年~2011年,全區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38萬畝,其中火燒區森林植被恢復44.78萬畝,退耕還林5.545萬畝,截至2011年,全區累計完成中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工程545.9萬畝,促進了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達到80.95%。
培育生態產業,促進林區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培育是提高森林生態建設水平和促進林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為了實現管用結合,各地積極探索管護經營模式,推動了森林資源管護和職工增收致富同步發展,也為今後推進管護經營積累了經驗。其中家庭林場管護承包模式較為典型,在不改變林地、林木用途和權屬情況下,各林業局將林地承包給職工個人建立家庭林場,實行管護、培育、農業種植、林下資源利用有機結合,多種經營,立體開發,使職工收入增加,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經營工作順利開展。森林面積較2005年增加了18.2萬公頃,達到676.0萬公頃;林地面積較2005年增加了36.1萬公頃,達到799.3萬公頃;森林覆被率較2005年增加了2.01個百分點。鮮活的數字彰顯了“十一五”以來,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實現持續恢復性增長的驕人成果。
為切實保護好野生動物資源,遏制其種群不斷下降的局面,2003年大興安嶺地區全面實施無限期禁獵決定。先後啟動無限期禁獵、“飛鷹行動”、“金雕行動”等專項行動,進行保護野生動物。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大興安嶺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現象明顯減少,鳥類及其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了有效恢復,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壯大,生態屏障作用逐漸顯現,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全面保護與恢復。各類自然保護區為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呈現出全面恢復狀態。野生動物種群明顯恢復,許多曾經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又重現大森林。野豬、?子等獸類數量大增,並新增小白鷺、黑嘴黃鸝等5個鳥類品種。截至2011年末,全區林業系統已建成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類型自然保護區28處,佔全區總面積的21%,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