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12日訊 近年來,泰來縣初步構建了以遼金文化、抗戰文化、抗洪文化、濕地文化“四種文化”為支橕,百姓文化為基礎,民生文化為根本的文化發展格局,從城市的街道、社區,到鄉鎮、村落,人們可以隨時走進文化,享受文化,文化的和煦春風,潤物無聲地吹拂著泰來大地。
四種文化築發展新格局
構築集遼金文化、抗戰文化、抗洪文化、濕地文化“四種文化”於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新格局,用“文化力”提昇城市競爭力,是近年來泰來的發展理念與思路。
紅色抗戰文化,熔鑄民族之魂。1931年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華民族有組織、具規模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為全面挖掘江橋抗戰這份寶貴的歷史資源,泰來縣投資830餘萬元,建設了江橋抗戰紀念公園和紀念館。自2008年開放以來,累計接待參觀者100餘萬人次。
遼金古城文化,傳承文明之風。泰來縣塔子城是我省現存遼金時代規模較大的三大古城之一,也是迄今仍有人居住的古城之一。為傳承遼金文化,創建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泰來縣投資970萬元建設“遼金文化”廣場和“塔子城遺址博物館”、恢復建設“遼塔”,對破損的四座城門及保護標志進行修繕。
抗洪旅游文化,匯聚發展之力。1998年夏,嫩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侵襲。泰來縣15個鄉鎮受災,1萬餘群眾無家可歸。為安置災民,泰來縣在大興鎮西北4公裡處的高崗上建臨時災民房,命名其為“洪生新村”。為弘揚抗洪精神,泰來縣投資380萬元建設了中國九八抗洪紀念館,建成5000平方米的抗洪紀念廣場,大力發展抗洪旅游文化產業。
濕地旅游文化,彰顯生態之美。泰來縣泰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泰來縣城東側,總面積1365公頃,公園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2002年泰來縣投資4425萬元建設泰湖公園。公園的建設,對濕地保護起到了促進作用,也成為泰來遞給世人的一張亮麗名片。
活力四射文化扮靚生活
年逾六旬老人們表演的戲曲有板有眼,腔調十足;孩子們面對攝像機鏡頭翩翩起舞,絲毫不怯場……在泰來縣人民文化宮文藝演出現場,“明星”們一登臺亮相就博得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這是泰來縣群眾文化展示的一角。
據介紹,享有“中國詩詞之鄉”美譽的泰來縣,為讓群眾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深入開展詩詞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家庭的“六進”活動。相繼成立了泰來詩詞協會、泰來書畫院等社會團體5個,建有詩社158個,擁有詩詞愛好者兩萬餘人。2012年開展的以“百姓文化、百年泰來、百姓舞臺”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共舉辦專場演出26場次;舉辦象棋賽、風箏賽等系列文體活動330場次。
據了解,泰來縣現有國安藝術團、女子樂隊等文藝團隊57支,演員達3000餘人,利用節假日和農閑時節,走鄉串村為鄉親們免費表演,攪活了鄉村文藝大舞臺。為扶持這些文藝隊發展,泰來縣為12個文化中心配備了200多件文藝器材,投資8萬元在三處廣場搭建了活動舞臺、安裝音響。
蓬勃開展的獨具區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在扮靚群眾美好生活的同時,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與活力。
春風化雨盡享泰來之美
“香格裡拉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也許我已經來到你的身旁”,優美的歌聲從泰來縣文化宮的排練廳傳出,百餘名文藝愛好者正在這裡排練大合唱《香格裡拉》。據泰來縣中老年紅歌合唱團團長楊學讓介紹,合唱團的160多名團員每天都在這裡排練節目。
2011年,泰來縣對始建於1960年的人民文化宮進行維修加固。2011年9月免費開放以來,承辦各種演出26場,接待群眾1.8萬餘人次。
文化宮的改建和免費開放只是泰來縣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好鋼用在刀刃上,一筆筆資金,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據介紹,近年來泰來縣累計投資3800萬元,建設了集體育比賽、文藝演出、文物展覽、圖書借閱和文體辦公於一體的文體活動中心;將縣糧食局、水產總站、財政局辦公樓改建成敬老活動之家免費向市民開放。
為滿足城鎮居民休閑娛樂的需求,近年來,泰來縣先後投入上億元,相繼建成了站前廣場、泰來廣場等九個廣場,總面積達19.43萬平方米。每到茶餘飯後,各處休閑廣場上人潮湧動,看書、觀賞、健身……盡享泰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