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記者調查哈市幼兒就醫難 『難以長大』的小兒科
2012-11-15 15:02:5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魏然 慕海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5日訊 夜10時,王濱夫婦抱著高燒的兒子趕到市兒童醫院時,焦急之下心裡又添了一份“堵”——必須排長隊。三更半夜地看病也要排隊?為了兒子,王濱向護士說盡了“小話”,沒效果。半夜看病也要排長隊的原因是,哈市兒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據統計,目前我市約400名專業兒科醫生,要面對139萬名0-18歲少年兒童,兒科醫生與他們的比例約為1:3475

  “只要去過兒童醫院,就不難理解什麼叫‘漫長的等待’、什麼叫‘人山人海’。孩子的哭鬧聲,家長的爭吵聲……全國的兒童醫院無一例外,都如此。”曾經帶著孩子去過北京、上海就醫的網友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400名醫生服務139萬名兒童,這只是哈市兒科醫生承擔的顯性醫療服務。事實上,哈市這400名兒科醫生還要承擔大量省內其他城市和地區的兒童醫療工作。以市兒童醫院為例,去年總計75.9萬人次的門診量中,有一半以上的小患者來自哈市以外。

  看病難給孩子看病更難

  每年季節交替的疾病高發時期,市兒童醫院的門診量近3000人次/日,遠遠超過了這所醫院的服務能力

  記者從哈爾濱市衛生局獲悉,目前哈市市屬醫療機構中,除市婦產醫院有一個新生兒科外,兒科的大旗就只靠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這一所專科醫院扛著。據介紹,這個我省唯一一所兒科專科醫院,不僅為八成以上哈爾濱兒童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還承擔著省內其他地區和一些周邊省市兒童患者的就醫需求。

  市兒童醫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全年門診量為18.7萬人次,2011年全年門診量為75.9萬人次。10年間,該醫院門診量增長了4倍;另一組數據則是:2001年,市兒童醫院擁有專職醫生200人,2010年擁有專職醫生291人,僅增長了45%。兩者幾乎有10倍之差。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兒科醫生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小患者的增長速度。每年季節交替的疾病高發時期,市兒童醫院日門診量最高時接近3000人次,遠遠超過了這所醫院的服務能力,所以小患者們深夜排長隊也就不足為奇了。

  兒科醫生嚴重短缺,是全國兒科都面臨的問題。日前剛剛閉幕的北大兒科論壇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兒科醫師為6萬人,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約0.26名兒科醫生,數量不足美國1/6。近15年,我國兒科醫師僅增加了5000人,缺口超過20萬。

  今年,深圳市兒童醫院因為貼出一張紙條,讓這家醫院陷入輿論風波:“不管你是發燒、拉肚子、咳嗽或患手足口病,都要等6到8個小時!如果你能等,就掛號;不能等,請去其他醫院!”5月19日上午,一張寫有如上內容的紙片貼在了深圳市兒童醫院4號掛號窗口玻璃上,被患兒家長拍照並上傳微博。事後這家醫院一名醫生講,這張“逐客令”雖然冷漠,但背後卻是無奈。

  醫生累當兒科醫生更累

  “幾年前,還沒使用電腦下醫囑時,醫生都是手寫醫囑。我記得有一天出急診,一個晚上用光了4個油筆芯,接診100多名患兒。”

  患兒家長因為就醫難而滿腹牢騷,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的兒科醫生們更是有苦難言。

  於靖波,市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接受記者采訪時,她頭一天晚上值了一宿夜班,一早在醫院門前的小吃店草草吃過一口早飯後,匆匆趕回科裡,換上“白大褂”,繼續昨夜未完的工作。於靖波離開醫院回家休息時,已是下午兩點。這樣“夜班連白班”的工作狀態,於靖波已習以為常。她說,她曾經夜班連白班,一直乾到晚6時,比正常上白班走得還晚。

  按照醫院規定,如果前一晚值夜班,第二天的白天就應休息,但十幾年來,於靖波根本沒有前一晚夜班、第二天早上能正常下班的記憶。“好像最早也要忙到中午11時左右,午飯前能下班就是最幸福的了。昨天,我們科所有醫生都沒正點下班,晚上7點時總值班來我們科,我們還一個也沒走呢。醫院的通勤車下午4點半發車,我們偶爾坐一次,司機都覺得奇怪。”於靖波說。

  於靖波說出了幾乎是全體兒科醫生的感受。

  ICU病房的副主任醫師於鑫岩回憶自己出急診的經歷時,表示“不堪回首”:“幾年前醫院還沒普及電腦下醫囑,我們都是用手寫。我記得有一天出急診,一個晚上我用光了4個油筆芯,那次一夜看了100多個患兒。還有一次,在給一個小患兒處置時,感到陣陣惡心,好不容易堅持著看完了那個患者,還沒跑出診室我就吐了。等我醒來時,已被抬到急救室輸液了,原因是由於高度緊張、疲憊引起了虛脫。那天剩下的工作是科主任代我完成的。”於鑫岩說,身邊的每一位同事都因長期超時工作而透支身體健康。“醫院門前就是友誼路,每當值夜班時,看著路燈慢慢亮起來,看著匆匆往家奔的人流,我們特別羡慕。”

  


 

  收入低兒科演變為“小兒科”

  兒科醫生工作風險高、收入低、工作累、麻煩多,這在醫生圈子裡是公認的,但兒科的地位偏偏又不高。提起“小兒科”,人們總有些“一語雙關”的意思

  雖然地位上是“小兒科”,但是家長們對兒科醫生的要求卻遠遠不是“小兒科”。兒童的病情變化快,對醫生的要求很高,尤其遇到嬰兒時,小患者不會向醫生陳述病情,醫生只能依靠經驗來診斷。盡管對兒科醫生的醫術要求較高,但在綜合醫院裡,兒科醫生的收入與其他科室相比幾乎是最差的。

  “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每個醫院都存在生存問題,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我市一家三甲醫院兒科門診的醫生說,在兒科門診,孩子看病“收個百八十元”就算是高的了。與其他科室動輒上萬元的心腦血管手術或外科手術相比,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一個外科門診一年能掙上2000萬元,而一個兒科門診頂多掙三四萬元。兒科門診不受重視,原因是“創收能力不行”。

  現在在上海一家臺資保險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劉維輝,就曾是我市一名兒科醫生。因為丈夫博士畢業留在上海工作,她也帶著兒子南下了。本來丈夫給她聯系好了上海一家區級醫院兒科,但她最終放棄了醫生職業,而選擇了保險行業。她告訴記者,如果從事內科、外科、婦科、眼科……她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專業。但因為乾的是兒科,在面臨重新選擇職業時,纔無奈地放棄了這個令她痛苦的專業。

  “像我這樣在專科醫院裡乾兒科,還是幸福的。在綜合醫院裡的兒科醫生那纔叫不幸。”於靜波說,在綜合醫院裡,兒科都是邊緣的“小科室”,地位根本無法與大內科、大外科比,醫院的資金調配、人員輪訓培養,兒科醫生的地位與受重視程度都是“小兒科”,為此而“改科”的醫生大有人在,這導致兒科“越來越萎縮”。在“以藥養醫”的制度下,兒科醫生的收入相對於其他科室“捉襟見肘”。

  “很簡單,一支先鋒六號,成人一次可以用六支,可對於新生兒,一支都要分三次用,兒科醫生的收入可見一斑了。”一位在綜合醫院工作的不願透露姓名的兒科醫生告訴記者。據了解,計劃經濟時期,我市各大醫院都有兒科,但隨著醫療市場化,醫院裡兒科逐漸萎縮,甚至消亡。

  受冷落兒科擴招“不受待見”

  今年,市兒童醫院計劃招收9名醫生,結果骨外科和兒內科各一名的擴編任務,最終因為無人報名而被迫“流產”,至今還空缺

  如今,兒科醫生的缺失,與當下中國每家“就一個孩子”、“孩子的事大於一切”的家庭結構也有很大關系。“如果第一針沒紮進去,第二針再紮不進去,家長的拳腳就可能上來了。”省醫院兒科護士陳靜說。相對於護士,兒科醫生們的風險更大,每天下醫囑時都“如履薄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哈爾濱醫科大學曾設有“兒科專業”。1998年,國家教育部為了拓寬專業面,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中,將兒科專業作為調整專業,於1999年起停止招生。這一做法,事實上切斷了兒科醫師的穩定來源。目前,兒科醫生依靠醫學院校裡的“臨床醫學”專業來培養。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時面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4個主要科室。換句話說,臨床專業的學生,可以在上述4個科室裡自由地選擇一種。

  而即便是像市兒童醫院這樣的東北三省一流的兒童專科醫院,也同樣面臨著“招不來人”的尷尬局面。今年,市兒童醫院計劃招收9名醫生,骨外科和兒內科各一名的擴編任務,居然因為無人報名而被迫“流產”。

  “這麼說吧,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時將會首選內、外兩科,然後是婦科,實在沒辦法了纔會考慮‘小兒科’。”一位兒科醫生對記者“實話實說”。

  從兒科醫生的培養環節就出現的短缺,不僅體現在現代醫學上,傳統醫學專業也是如此。近年來伴隨著中醫熱,中醫院校的招生也火爆起來。相對於其他學科,中醫兒科也同樣面臨招生難。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中醫兒科碩士生導師王有鵬教授直言,現在中醫兒科招收碩士生時,生源都比別的專業少,而且有相當部分的碩士生畢業後轉行,或在考博士時選擇其他專業。

  設分院多種“藥方”解“難癥”

  面對哈市只有一家兒童專科醫院、原有很多醫院的兒科都已撤並的現狀,市衛生局開始著手開設兒童醫院分院,以解決“孩子看病難”問題

  據了解,數量龐大的就診患兒中,多為感冒、發燒等常見病,真正屬於疑難雜癥的只佔10%—15%。目前,兒童醫院在道外區開設了首家分院,由兒童醫院派專業醫生出診,可以分流居住在道外分院周邊的一些患兒,以緩解總院的接診壓力。

  但是只開設一家分院,仍然無法根本解決目前兒科醫患比例嚴重失調的總體現狀。多地區的人大代表都曾提出,讓醫學院校恢復兒科專業招生,在“造血”層面上解決兒科醫生不足的問題。

  “其實看看現在的私立醫院,就可以知道是什麼科室賺大錢了。兒科就醫這麼難,可私立醫院有兒科嗎?沒有!缺口這麼大,還沒有民營資本注入,很顯然就是因為無利可圖。”哈醫大四院兒科劉麗曉主任一語道破。

  我市一位資深兒科醫生說,現在的兒科都設在公立醫院裡,可是公立醫院又沒有真正地“公立”,運作或者生存機制在很大程度上與私立醫院差不多。當公立醫院的財政不再需要“以藥養醫”,不再需要“按創收額提成發獎金”,纔能從根本上解決兒科醫生數量不足的問題,纔會吸引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從事兒科專業。到那時,也許各醫學院校就會爭相設立兒科專業了。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