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8日訊(楊軍 記者 高長利)糧食總產連年刷新,九年實現『九連增』。2012年,雙鴨山市農業創造了『九連增』,預計全市糧食總產達到300萬噸,再次刷新了歷史記錄。
在這個歷史罕見的『災多災重』年份,實現糧食豐收可謂來之不易。雙鴨山市農委主任侯德安介紹說,今年雙鴨山市能夠戰勝早春乾旱、播期低溫、秋收多雨和玉米螟蟲等多種自然災害,奪取抗災保豐收戰役全勝,源於全市重視農業的結果,以及結構調整合理、抗災保產得力、科學技術支橕和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的保證。
今年雙鴨山市委、市政府對農業生產重視程度超過以往,在春耕和秋收等關鍵環節,先後召開抗旱保種、『三秋』工作等多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農業生產。從4月17日去,開展了『下基層、助春耕、促增長、保穩定』活動,成立五個推進組,在春種秋收時節深入到各縣區農業生產第一線,巡回督導檢查生產進展情況,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快速健康開展。
雙鴨山通過科學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使水稻、玉米對全年糧食增產貢獻巨大。為鞏固發展全省千億糧食產能工程,全市按照玉米400萬畝,水稻100萬畝,大豆100萬畝『411』種植結構布局增加高產作物種植面積,擴玉米、增水稻、減大豆,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作物。今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31.0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598.41萬畝,經濟作物32.43萬畝。水稻、玉米、大豆種植面積分別比上年增加24.6萬畝、21.1萬畝和減少43.6萬畝。
面對今年農業生產的困難,雙鴨山市未雨綢繆提早動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抗災保產上來,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奪取糧食豐產豐收。春季的不利氣候條件,給正常春耕播種帶來很大影響,為幫助全市農民適時早播,市農委組織全體乾部、技術人員,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深入縣區、鄉村、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解決種子、技術上的難題,深受歡迎。進入8月份,我國大面積發生玉米螟蟲害,給莊稼造成嚴重危害,市農委及時組織市縣的農業乾部和技術人員,嚴看死守,發現漂移過來的害蟲馬上撲滅,確保了全市沒有造成玉米螟蟲害的大發生。秋季,受臺風『布拉萬』和連續多日降雨量多的影響,地塊粘濕,部分地區莊稼出現倒伏,給秋收帶來了超乎預想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全市上下把搶收快收做為農業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抓住有限的收獲時間,千方百計加快搶收進度,確保做到顆粒歸倉。
糧食連年增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支橕更加有力。雙鴨山市把提昇質量標准貫穿春耕生產全過程,強化科技支橕作用,切實做到精種細管。充分發揮新建設的5708棟水稻育秧大棚和2個智能化浸種車間作用,實現了提早扣棚、智能催芽、培育壯秧,水稻秧苗素質為近年來最好。把示范帶建設作為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實,今年在同三、依饒公路沿線建設農業示范園區21個,比上年增加7個,總面積15萬畝。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全市高產創面積達到46萬畝,比上年增加21萬畝。大力推廣玉米通透栽培、大豆大壟密植等三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技術,實施面積1080.5萬畝次。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第一資源。在實現糧食『九連增』的背後,快速發展的農田水利設施為廣大農民旱澇保收橕起了一把保護傘。去秋以來,雙鴨山全市開展了以秋整地、秋建棚、秋季農田水利建設等為重點的『五秋』生產工作。全市共完成秋整地247.8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1/3。共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重點進行了水庫、堤防、灌澇區、水土保持等農田水利設施的毀水工程修復工作,加快了大中型灌澇區配套工程建設及節水改造步伐。加大農機具檢修力度,共檢修各類農機具29034臺(套)。全市33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示范引帶作用,完成春播面積596.2萬畝。秋季抓緊收割倒地,采取邊收獲、邊整地的方式,擴大機械作業面積,加快整地進度,目前全市整地面積已達到79.9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