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9日訊(記者 李博) 提到維和警察,在人們的印象裡是無比崇高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他們是披著“戰甲”的英雄,用自己堅強的生命捍衛著世界和平。日前,隨著第十一屆全國公安系統“金盾文化工程”優秀作品評選結果的揭曉,黑龍江省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榮獲金盾文學獎的作品《聯合國•維和•科索沃——中國女警的400個日日夜夜》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專訪王偉。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作為中國首批赴科索沃執行維和任務的維和警察之一,該部作品的作者王偉以報告文學的形式真實地講述了中國維和警察在科索沃維和任務中的種種
付出與經歷,由此也揭開了維和警察神秘的面紗。王偉,黑龍江哈爾濱人,現任哈爾濱市公安局地鐵分局政治處副主任。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間的科索沃維和經歷已然過去多年,但當王偉再次回憶時眼神中閃爍出的無比神聖與至深情結,仿佛一切就發生在昨天。她說:“那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記憶是特殊的,我們為了和平去執行維和任務,而任務區的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更強烈,這讓我深有體會,世界人民是反對戰爭的,和平是屬於世界人民的。”。
科索沃,王偉在射擊場上。
2002年元月,哈爾濱市公安局下發了公安部關於在全國公安機關內部招考維和警察的通知。對於此項光榮而又特殊的使命,王偉毫不猶豫的報了名,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王偉稱“與高手過招纔是最有意義的比武,即使倒在高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帶著這種勇敢、堅定、不服輸的倔強與努力,王偉順利通關,並在接下來的培訓和甄選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名入選者。
在拿到了《聯合國維和警察資格證書》後等待派出的日子裡,王偉則把證書一直放在床頭的小桌子上,她說:“我盡量控制自己不去回憶那段‘魔鬼式’的培訓和那場‘死亡淘汰式’的甄選考試,那樣的日子讓人一想起來就不寒而栗。但是,我絕不後悔“。
2004年4月27日,中國首批12名赴科索沃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的維和警察乘機啟程,臨行前面對與家人的分別,王偉在日記中寫到——“當我經歷了這場生死離別的送行,纔平生第一次如此強烈地感受到親情的無比珍貴,她們給我的愛在我生命中是那麼的重要。而我,既然選擇了維和,就要學會堅強,我要好好地證明自己,讓祖國相信自己!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放心,我會努力工作,等我勝利的好消息,等著我們團圓,女兒會讓你們幸福的......。”那年王偉26歲。
“飛機飛往被稱作‘歐洲火藥桶’的巴爾乾半島,這場光榮的使命任務即將開啟,而當飛機落停在目的地,破敗、頹廢、創傷的情緒混合著硫磺、還有一些腐爛的氣味,構成了一種任務區獨有的氛圍,迅速地籠罩了我們。”王偉回憶著,她說:“這就是戰爭,是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的生活”。
英姿颯爽,王偉在科索沃。
在王偉的這部書中,《科索沃的第一天》,《科索沃任務區:第一關,駕駛考試》,《立“業”安“家”:體驗貧鈾彈的生活》,《潛規則:文化差異的誤會》,《震驚:恐怖的槍擊案件》,《阿族人的生活現狀與遭遇阿族人搶劫》,《命懸一線:懸崖邊上的驚險》,《科索沃大選:白熱化的選舉與黑幕裡的較量》,《誰之罪:無辜的死難者與暴亂的科索沃》,《授勛:陽光燦爛的日子與維和使命的情結》等共三十五個篇章,長達26萬字的真實講述,更多的筆觸是寫中國維和警察在科索沃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在任務區的經歷和感受,同時也記錄下當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而字裡行間,清透著的都是筆者對維和事業的熱愛。
王偉說,我想讓更多熱愛和平的人,能更多的了解維和事業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讓更多的人知道作為一名中國警察,在聯合國的任務區,在充滿血腥與火熱的戰場上,是如何發揮聰明纔智,更好的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
作品封面。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2005年2月2日,19名中國維和警察光榮地獲得了維和警察最高榮譽“聯合國和平勛章”,王偉在詩中寫到——“永難忘,那一個個挑燈夜戰的夜晚,那一張張英姿颯爽的笑臉,那一次次緊張勞累的會戰,那一道道危機四伏的難關,受到挫折,我們咽聲凝淚,獨自承擔,獲得成績,我們佳音四傳,共享喜悅,險情危境中,隊友們攜手並肩,氣定神閑,在那個艱苦的危險的環境中,我們逐漸學會了堅強,我們逐漸學會了生活,我們體驗了什麼叫同舟共濟,我們體會了什麼叫生死與共,那生與死的考驗,那苦與累的訓練,那酸甜苦辣的五味人生,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仍記得那雙布滿皸裂的小手,那束期盼哀求的眼神,那對步履蹣跚的老人,那次老淚縱橫的傾訴……。”
眼前的這位如鄰家姐姐的女子講述著她在科索沃的一切,在那400多個日日夜夜裡,所積聚的情感,沈淀的友情,此時此刻這些匯集成一種特殊的力量,凝聚成一份特殊的情結——維和使命的情結,王偉說:“它將成為和我一起共同走過科索沃這段光榮歲月的戰友們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