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9日訊 (記者 侯巍)19日,記者從黑龍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獲悉,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11處,總面積652萬公頃,佔黑龍江省國土面積的13.78%。其中,國家級28處,省級84處,市縣級99處。與2000年相比,10年間,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區數量增加了109處,保護區面積增加了380多萬公頃,保護區佔黑龍江省國土面積的比例增加了8個百分點,使黑龍江省80%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 |
黑龍江濕地風光,睡蓮。東北網記者侯巍攝 |
共恢復濕地面積9000多公頃
據統計,2002年至今,黑龍江省林業廳共爭取到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濕地保護恢復項目資金6億多元。其中,為牡丹峰、三江、興凱湖、紮龍、涼水、撓力河、勝山、鳳凰山等8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爭取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建設專項資金2億多元,為紮龍、三江、七星河、三環泡、安邦河等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爭取到濕地保護恢復及濕地生態補助專項資金2.5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2億多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主要用於改善保護區的辦公條件,為保護區配備必要的辦公、宣教、交通、通訊等設施設備,確保各保護區正常工作的開展。
近10年來,在國家和黑龍江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黑龍江省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發生了較大變化,保護區建設工作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自2005年國家實施了濕地保護恢復工程,黑龍江省一部分省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利用濕地保護恢復項目,建設了管護站、瞭望塔、巡護路、引水渠、控制性水閘等基礎設施,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環境,為瀕危珍稀鳥類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安邦河自然保護區恢復濕地面積1000餘公頃;三環泡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和濕地恢復面積4100多公頃;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500公頃等。另外,三江、興凱湖、撓力河和珍寶島等保護區也積極開展退耕還濕或退耕還林工作。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共恢復濕地面積9000多公頃,黑龍江省的三環泡、七星河、安邦河自然保護區被確定為國家濕地保護恢復工程示范區。
![]() |
黑龍江濕地風光。東北網記者侯巍攝 |
共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80處總面積425萬公頃
2001年以來,我們以國家實施天保工程、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和濕地保護工程為契機,結合黑龍江省自然景觀多樣,邊境線長,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和濕地面積大的特點,按照珍稀物種分布和流域濕地集中分布區,逐步通過劃建保護區實現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的科學保護。2001年以來,黑龍江省每年新建自然保護區7-8處。在野生東北虎分布區建立了饒河大佳河和東寧鳥青山等省級自然保護區,在原麝、黑嘴松雞等分布區劃建通河原麝、嫩江中央站黑嘴松雞等省級自然保護區。特別是在濕地保護上,黑龍江省在重要的江河源頭、沿岸濕地集中分布區劃建自然保護區,形成濕地保護區網絡,充分發揮保護區的整體保護功能。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共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80處,保護區總面積425萬公頃,其中國家級19處,省級61處。
![]() |
黑龍江濕地風光,霧中看景。東北網記者侯巍攝 |
自然保護區建設已凸顯成效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省的自然保護區為黑龍江省保留了資源最豐富,生態景觀保存最原始,生態功能發揮作用最顯著的區域。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使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擴大,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數量有了恢復性增長。種群數量由十年前的5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700多只,佔全世界種群數量的1/4;三江平原東方白鸛分布數量由2000年的1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400餘只,遷徙季節達800多只。已劃建的集中連片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發揮著蓄水、抗旱等調節氣候的功能,維護了周邊農作物高產穩產。烏蘇裡江和黑龍江沿岸的重要濕地分布區域均已劃建了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有效預防江水對堤岸的衝刷,減少了水土流失,為保護國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