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0日訊 今年以來大興安嶺地區采取“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種植結構、抓好典型示范”等措施,進一步加快優化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預計今年農業產值達到53.4億元,增長15.2%。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農業工作思路。行署農委在認真分析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確定了積極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穩定糧食作物的工作思路,成立了優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積極鼓勵引導職工群眾從事木耳、蘑菇、山野菜、卜留克等山特產品加工和銷售,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職工群眾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從事人工藍莓栽植和馬鈴薯種植。靠組織領導和政策引導,調動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積極性。
優化種植結構,實現農民增收。充分發揮我區寒地黑土的資源優勢,優化種植結構,增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種植馬鈴薯8.6萬畝、訂單水飛薊5萬畝、玉米7萬畝、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8.3萬畝,示范推廣“彩特美”細胞?技術33萬畝。通過科學合理的調整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提昇我區農業綜合競爭力。今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65萬畝,預計實現農作物產量51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實施科教興農,提高科學種田水平。抓住科技興農核心要素,結合科技之冬、科技下鄉、科技入戶工程等活動,全區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105期,參加培訓人數12300人次。發科技資料45000餘份,科技圖書2600多本,為農民提供信息450餘條。開展了大豆、玉米、測土配方施肥對比試驗,重點推廣種植優質品種12個。根據市場需求和預測,生產脫毒小薯1000萬粒,原種一代種薯2000畝,生產原種一代400萬公斤。
抓好典型示范,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積極開展10、100、1000工程,即在每個縣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0個,選聘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推廣工作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村級種植大戶、村級植保員100名作為全縣農技推廣科技指導員,按照程序和農業生產實際遴選科技素質相對較高的科技示范戶1000戶,使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技術問題能夠與技術人員及時對接,全面提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看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實惠。示范推廣“彩特美”細胞?、馬鈴薯大壟栽培、土豆抱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130萬畝。
加大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服務三農能力。為提高農業科技人員適應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集中培訓基層農技人員291人次,培養農村科技明白人400人,集中培訓農村乾部410人次。組織50名農業科技人員,采取“一幫二”的形式,科技幫扶100名種植示范戶,推廣了“早大白”等4個脫毒馬鈴薯種薯、“黑河35”等6個優良大豆種子、無殘留化學除草技術、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植株化控技術、馬鈴薯大壟機械化技術等。
積極爭取資金,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寬松環境。全區農業部門積極搶抓國家和省各項政策機遇,加強惠農資金和項目爭取力度,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爭取到各類政策和項目資金1.8億元。其中發放農機補貼資金423萬元,糧食直補資金1230萬元,農資綜合補貼4738萬元,良種補貼2457.3萬元,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