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1日訊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牡丹江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獲悉,我省自2003年開展新農合工作試點以來,參合農民人數逐年增加,參合率穩步提高。截至目前,全省新農合參合農村居民由2003年的100.38萬人,發展到1447.2835萬人;參合率由2003年的56.4%上昇到99.3%;年人均籌資總額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290元;籌資總額由300萬元,提高到42億元。
據悉,各統籌地區政府和衛生部門積極落實國家政策,不斷提高就醫患者的報銷比例和報銷總額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發生。2007年,我省提前全國一年實現了新農合制度的全省覆蓋。10年來,我省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各自區域內推進新農合工作的開展。哈爾濱市、牡丹江市合管辦加強制度建設,依靠制度規范醫療機構,哈爾濱市率先制訂出臺了《哈爾濱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牡丹江市制訂了9項新農合制度規范工作的開展;雙城市、五常市、綏棱縣自籌資金實現了就醫“一卡通”;密山市在中醫院探索“墊付前置”;尚志市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鄉、村兩級費用可實時上報和審核;依安縣結合當地尿毒癥患者多、困難人群多的特點,實現透析費用全額報銷;蘭西縣實施“一方一結”,當日費用當日結清,減輕農民錢湊不齊的狀況;甘南縣在全省范圍內首家開展按床日付費的改革;龍江縣新農合由社保部門管理劃歸到衛生部門管理,使管理程序更加順暢。
由於不斷充實和完善,使我省新農合制度更加規范化、制度化並健康發展。建立了穩定籌資渠道,形成了資金運行的規范機制。實施優惠政策,讓農民在新農合制度下真正受益,10年來,不斷調整報銷比例和封頂線,提高參合農民受益程度。在門診就醫上,門診統籌報銷比例可達60%以上,其中,普通門診疾病年最高可報銷500元;門診慢病年最高報銷額度可達5000元左右;門診大病年最高報銷額度可達3萬元左右。
在住院就醫上,不斷提高報銷比例,每年都能提高3~5個百分點,到2012年,全省取消了鄉鎮級醫療機構住院起付線,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5%以上;縣級醫院住院報銷比例達到65%以上;縣域外省、市級醫院報銷比例達到45%,最高支付限額不低於6萬元。重特大疾病住院最高補償額可達14萬元左右。
加強對醫療機構監管,實現了醫療機構健康運行、規范發展。為切實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在監管上采取了8個措施,即“大額費用申報”、“定期培訓”、“服務收費,服務行為,服務質量管理”、“打擊套取基金行為”、“嚴格執行目錄”、“對報銷票據三審制度”、“加強公示”、“社會監督”,同時積極開展支付改革,實施費用控制。
結合醫改工作,我省將衛生部確定的重特大疾病的報銷同支付方式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采用單病種最高限價模式,在最高限價范圍內,新農合為患者報銷全額醫療費用的70%,如是貧困人口,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還可再報銷20%,農民只拿10%的自付費用。2012年,我省下發了《黑龍江省新農合重特大疾病保障方案(暫行稿)》,將前期8種重特大疾病先期納入保障范圍。結合實際推進了新農合省級信息平臺的建設,目前,我省省級平臺基本完成了同各縣(市、區)信息系統的對接工作,現階段,正同省級定點醫院開展即時結報的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