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哈市公安局與金融機構建電信詐騙預防機制 防詐騙匯款
2012-11-21 10:43:09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黃威 金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1日訊 今年前7個月,哈市共發生電信詐騙案件411起。針對電信詐騙案件頻發的情況,哈爾濱市公安局與全市金融機構聯手建立“電信詐騙預防機制”,堵住電信詐騙的“最後一道防線”,此舉開全國先河。最近3個月,我市電信詐騙的發案數量環比下降近一半,只因——

  今年8月中旬,市公安局聯合哈爾濱市28家銀行、銀監會等金融機構,共同建立“電信詐騙預防機制”,並制定了相應的預防實施方案,下發到各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以及每一個農村信用社。

  公安、金融機構聯手在服務窗口設置“防火牆”後,哈爾濱市最近3個月成功堵截了38起電信詐騙案,截住了將要匯入犯罪分子賬戶的400餘萬元百姓財產。

  中老年人頻頻“中招”警方堵住“最後防線”

  受害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通常只會通過銀行窗口匯款,警方巧妙堵住“最後一道防線”,“從根兒上”避免了多起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

  近年來,利用手機短信、電話和網絡等通信手段實施的電信詐騙犯罪活動日益突出,詐騙手段不斷翻新,花樣迭出,讓越來越多的人“中招”。今年前7個月,哈爾濱市共發生電信詐騙案件411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

  電信詐騙犯罪的手段變換快、組織結構嚴密、分工日益細化,且犯罪嫌疑人利用各種漏洞,借助改號軟件、短信群發設備等技術手段實施作案,使公安機關偵破此類案件時難度很大。

  對此,市公安局經保支隊一度傷透了腦筋。面對日益高發的電信詐騙案件,他們也曾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收效都不明顯。通過對此類案件的反復研究分析發現,以固定電話進行詐騙的佔此類案件的73.2%,以網絡進行詐騙的佔20.5%,以手機短信方式詐騙的佔6.3%。警方通過對被害人年齡結構的分析發現,佔受害人總數70%以上的是中老年人,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通過網上銀行進行匯款的方法相對陌生,他們多數會選擇到銀行窗口,通過轉賬方式匯款。

  “從根兒上”防范電信詐騙的方法找到了!警方把目光集中到了銀行窗口。如果能在銀行窗口把這些正准備向詐騙分子匯款的受害人堵截住,那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騙子得逞。

  今年8月中旬,市公安局聯同哈爾濱市的28家銀行、銀監會等金融機構召開了預防電信詐騙工作會議,建立了“電信詐騙預防機制”,並制定了相應的預防實施方案,下發到各金融機構的網點以及每一個農村信用社。


  “特殊培訓”專講案件銀行練就“火眼金睛”

  中老年人大額匯款時,銀行工作人員須采取“判斷、提示、注意”等制度化防范措施,詢問匯款用途,並詢問其是否認識收款人,必要時報警

  築起防范電信詐騙的“防火牆”,需要銀行窗口的工作人員練就“火眼金睛”。為此,公安機關專門組織了針對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員工的“特殊培訓”,為他們分析破解已經發生過的數起電信詐騙案件的不同類型,用真實案例教育員工掌握不法分子進行電信詐騙犯罪的慣用伎倆,提高員工甄別和防范此類犯罪的應對能力,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為此,公安機關還向銀行建議,客戶在窗口或自助設備上辦理匯款、轉賬等業務時,銀行工作人員須詢問客戶匯款的用途,並詢問客戶是否認識收款人,必要時應要求客戶通知家人等。在發現客戶為中老年人、並且為大額匯款時,尤其要提高警惕。

  銀行方面因此將防范電信詐騙工作納入日常工作制度中。據中國銀行哈爾濱分行韓副行長介紹,在接待匯款客戶,特別是中老年客戶時,銀行已經形成了“判斷、提示、注意”等制度化的防范工作內容。同時,銀行還推出了《防范電信詐騙案件獎懲辦法》,明確具體工作標准與各級管理職責,對成功堵截住詐騙匯款的工作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對由於工作疏漏而造成客戶受騙的人員給予相應處分。

  “奇怪客戶”神情不對銀行為其緊急掛失

  退休的劉女士神情恍惚地來到銀行,員工細心詢問後,開設綠色通道為其緊急掛失,存折內的十幾萬元纔沒被騙走

  8月21日一早,工商銀行哈爾濱顧鄉支行迎賓分理處來了一位“奇怪”的客戶。

  她神色緊張,手裡緊緊攥著一個存折。網點負責人王志剛看到這位女士的神情不對,感覺可能有問題,便上前詢問。

  該女士自稱姓劉,她告訴王志剛,已退休在家的她早上8點多接到一個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詢問庭的工作人員,說劉女士在異地發生了經濟糾紛,為了避免賬戶內存款被他人轉移走,法院決定要凍結劉女士的銀行賬戶,需要劉女士提供銀行賬號、密碼、本人身份證號碼等各項信息。

  因身份證被女兒拿去辦理醫保卡,劉女士急忙到女兒單位取來身份證,並將相關信息告訴了對方。劉女士與對方的整個通話過程長達3個多小時,這期間對方不准劉女士掛斷電話,也不准她將這件事情告訴其他任何人。在告知對方自己的個人信息後,劉女士忽然意識到,這件事情有些蹊蹺,就來到銀行想諮詢一下。

  王志剛聽完劉女士介紹的情況,斷定這很可能是一起電信詐騙案件。他馬上開設了綠色通道,為劉女士查詢賬戶內的餘額,同時為她辦理了存折掛失業務。由於銀行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犯罪分子沒來得及將劉女士存折內的十幾萬元存款取走。


  “北京社保”要求轉款賬戶被鎖無法得逞

  付女士不理銀行的多次勸告,將數萬元轉入騙子賬戶,銀行報警並用技術手段將騙子賬戶鎖死,付女士這纔恍然大悟

  9月6日,迎賓分理處又成功堵截了另一起電信詐騙案。

  付女士早上9時左右在家中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北京市社保局”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對方稱北京市工商銀行的一名工作人員利用付女士的身份證信息,在北京市海淀區辦理了醫保卡,現在這名工作人員涉嫌洗黑錢,已被公安機關立案。之後,來電話的人又“幫助”付女士將電話“轉至”“北京市公安局趙警官”處。 “趙警官”告訴付女士,這名銀行工作人員已被刑拘,且此案已被轉至“海淀區人民法院”。過了一會兒,一個自稱是“法院張主任”的人來電話,以“幫助”付女士保護錢款為由,要求付女士新辦理一張銀行卡,並將錢款全部轉至新卡,再通過自助設備將新卡內的錢款轉移走,並且不能與任何人聯系。

  付女士急忙來到工商銀行顧鄉支行迎賓分理處辦理新開卡業務,該網點負責人楊主任見其十分慌張,便上前詢問,可付女士就是閉口不言,辦理了一張新卡後就離去了。過了一會兒,付女士又回到銀行,在自助設備上辦理錢款轉賬業務。

  楊主任再次來到付女士身邊,向她詢問是否需要幫助,結果再次被其拒絕。隨後,付女士又來到該行窗口辦理轉賬業務,因神情恍惚記錯密碼而不得不辦理密碼重置業務。楊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員再次對付女士進行了詢問。見銀行工作人員一再關切,付女士便把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們。楊主任判斷,這顯然是一起電信詐騙案件,並向付女士戳穿了騙子的伎倆。付女士這纔恍然大悟,她非常擔心剛纔轉入新卡的8萬元和在自助設備上已轉給對方的3萬元的安全。銀行迅速查明,對方還沒來得及把錢取走。為了和犯罪分子搶時間,他們一邊聯系上級行,用技術手段將犯罪分子的賬戶鎖死,讓其無法取款,一邊將付女士沒來得及轉走的錢轉到了安全賬戶上,避免了一次侵害事件的發生。

  焦急大娘欲匯巨款櫃員報警避免悲劇

  大娘對小鮑一再感謝,“這28萬元是我和老伴一輩子的積蓄,沒有你,它就沒了,我們老兩口也活不下去了!”

  9月17日中午,一位60多歲的大娘神色緊張地來到中國銀行哈爾濱大新街支行,她在叫號機前取了個號碼,便坐在椅子上焦急地等候。

  輪到大娘辦理業務時,她拿出了3張共計28萬元的定期存款單,要求櫃員辦理清戶手續。見數額不小,櫃員小鮑特意詢問大娘:“家裡有急事著急用錢呀?這樣清戶定期利息就白瞎了。”大娘沒搭小鮑的話茬,辦理完清戶業務後,她又提出要將28萬元全部匯出,並一再催促小鮑快點辦理。

  這種提前結清大額存款和同時辦大額匯款的行為,引起了小鮑的警覺,大娘緊張的表情也讓小鮑感覺不對勁兒。他並沒為大娘辦理匯款業務,而是詢問大娘給誰匯款,是否認識收款人。大娘告訴他不認識收款人,但家裡遇到了急事,必須馬上把錢給這個人纔能解決問題,並再次催促小鮑快點辦理。小鮑一邊以一些電信詐騙的例子勸告大娘,一邊報警。

  警察趕到現場後詢問得知,大娘是在家裡接到了電信詐騙電話。電話中的騙子稱,大娘涉及一場金融詐騙案,必須馬上把家裡所有存款轉移到“安全賬戶”中,否則不但存款保不住,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聽了警察的分析,驚魂初定的大娘拉著小鮑的手,再三地感謝:“這28萬元是我和老伴兒一輩子的積蓄,沒有你的阻攔,這筆巨款就沒了,我們老兩口也活不下去了!”


  電信詐騙伎倆面面觀

  電信詐騙多種多樣,市公安局經保支隊民警提醒市民,認清犯罪分子的各種詐騙手段——

  猜猜我是誰?

  犯罪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在電話中讓受害人猜他是誰,當受害人報出一熟人姓名後,即謊稱換了手機號碼,然後進行詐騙。

  我是公檢法的

  犯罪分子利用網絡電話任意顯號技術,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以事主個人信息被泄露等為由,誘騙事主將錢款存到所謂“安全賬戶”。

  購置汽車退稅

  犯罪分子假冒國稅局、車管所工作人員,稱事主購置的汽車可享受退稅政策,可為其辦理退稅手續,誘騙事主到ATM機上轉移卡裡現金。

  銀行卡被盜刷

  犯罪分子通過短信提醒手機用戶,稱其銀行卡在某地刷卡消費或辦理貸款等,誘騙事主致電某電話號碼,讓事主將資金轉移到所謂“安全賬戶”。

  郵寄違禁包裹

  犯罪分子冒充郵局工作人員和公安民警,以事主的郵局包裹內有違禁品為由,要求事主配合調查,並以對事主賬戶資金進行審查為由,要事主將錢款存入嫌疑人指定的銀行賬戶。

  你有法院傳票

  冒充法院,電話通知市民出庭應訴。此類詐騙一般都是打到當事人家中或單位的固定電話,要求接電話的當事人領取訴訟傳票。理由多為:因名下信用卡有巨額透支被銀行起訴、當事人涉嫌經濟犯罪等。上述內容都是由電話錄音播出,並指示當事人按鍵進入下一級內容。進入下一級後,有冒充法院的工作人員先以事主涉案為由進行恐嚇,最後以提供“公證賬戶”為由,要求當事人將名下存款轉入其提供的詐騙賬戶。

  直接匯款短信

  “請把錢直接匯到××銀行賬號就可以了……”犯罪分子群發此類短信,“撞大運”行騙。

  冒充QQ熟人

  冒名頂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錢,如果對方沒識破很易上當。須特別當心一些冒充熟人的網絡視頻詐騙,犯罪分子通過盜取圖像的方式用“視頻”與事主聊天。遇此情況,應與朋友通話確定真偽。

  無須擔保貸款

  “免費提供長期貸款,無須擔保,立等可辦……”犯罪分子以短信和網站發布信息,如事主與之聯系,其會聲稱貸款必須先付保證金或部分利息,並要求事主辦理一張銀行卡,先打一筆錢到“企業驗資款”的賬戶上,證明企業有還款能力。然後開通電話查詢功能,供他查詢。實際上,犯罪分子利用新辦銀行卡的初始密碼就可以把錢轉走。

  親友發生事故

  謊稱孩子被綁架或在外受意外傷害、突發急病,要求匯款。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