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3日訊 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也對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新部署。
連日來,全省科技、教育、企業界人士認真學習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遠意義。紛紛表示,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之源,創新驅動龍江經濟飛躍。一定要凝神聚力,努力為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橕,為國家科技進步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力加快科技強省建設進程
省科技廳廳長趙敏認為,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說明黨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高度重視,為新時期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趙敏說,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發展,把科技創新驅動納入“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和“十大重點產業”戰略部署,大力建設“高新科技產業集中開發區”和“科教人纔強省富省工程”,並提出到2020年將我省建成科技強省的奮斗目標。這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最有力體現,符合我省實際。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學領導下,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在全國排名從2007年的第14位躍昇為目前的第12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在全國排名昇至第11位,科技正在強有力地支橕引領龍江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趙敏說:“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提高科研機構創新創業服務能力,整合組建一批高水平的行業技術研究院。發揮重點大學、重點實驗室優勢,圍繞產業需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創業人纔隊伍建設,加大高層次科技人纔引進和培養力度,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人纔推進計劃。進一步提高協同創新效能。著力建立政府搭臺、院所創新和企業轉化‘三位一體’的螺旋上昇架構。進一步加強科技強省建設的組織和條件建設,全力加快科技強省建設進程。”
以戰略理念引領跨越發展
隨著全世界范圍內的創新活動與知識產權互動不斷增多,與創新緊密相連的知識產權逐漸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十八大報告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要落實這一國家戰略,必然要以戰略思維來思考。”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常城說,“尤其對於地處邊陲的黑龍江,如何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面前,通過知識產權形成比較優勢,都是需要思考和重點實踐的課題。”
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常城表示,省知識產權局將以我省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為主線,以提高全省專利申請量為牽引,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意識營造工程、專利優勢企業創建工程、知識產權保護工程、專利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四大工程。省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和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將進一步推進《黑龍江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在全省有效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充分發揮省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和“12330”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公益熱線的作用,為專利權益人提供知識產權政策、法律諮詢服務,受理侵權、違法案件舉報、投訴,打造維權援助綠色通道。推動全省專利申請由注重數量向提昇質量的跨越,到2015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5件,提高專利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貢獻率。集合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及中介服務機構等資源力量,開發和運營知識產權資源,以市場需求和社會民生為導向,活躍知識產權的轉換和實施,促進知識產權的產業化、商業化,充分釋放知識產權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協同創新科普奠定創新原動力
省科協副主席楊銘鐸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是科技與科普相結合。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新時期科協工作和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楊銘鐸認為,科技創新世界,科普成就未來。科學普及作為科學技術通向人類社會的橋梁,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恆的主題。科學普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昇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創新型人纔的基礎工程,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橕。
楊銘鐸說:“開展科學普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將在農民、未成年人、城鎮勞動者、領導乾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五大重點人群科普工作中,在搭建科普教育基地聯盟、農技協組織網絡、‘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項目庫平臺過程中,在開展全省科普月、科普之冬、科普大集、農業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等全省性品牌科普活動中,努力提高全省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科技與科普緊密結合,推動創新人纔隊伍建設,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推動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好基礎工作。”
構建“產學研用”創新體系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陸念力在采訪中說,黨的十六大以來,雖然在許多重要科學領域產生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但是許多生產企業缺乏原創性技術,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的問題並未解決,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
“以我國近年發展迅猛的工程機械行業為例,2006年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沒有一個進入全球20強。近年我國的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三大龍頭企業通過消化引進、投資驅動、規模擴張,2011年已躍居全球10強。2012年,三一集團更是兼並了德國的普茨麥斯特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顯示了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發展的強勁勢頭。”陸念力說,“大好形勢下不無遺憾,國內企業在原創性成果的缺乏和重要基礎元器件生產技術方面的薄弱。許多液壓系統的重要部件及電控系統的關鍵器件不得不從國外購買。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