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1月24日訊 從現在開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社區裡,將有一批符合相關條件的四類服刑人員在社區服刑,這種方式叫“社區矯正”。23日,哈市南崗區在全市率先啟動社區矯正工作,已開始接收社區矯正人員,按照規定,哈市各區從11月1日起也全面展開了社區矯正人員的接收工作。
各區開始接收社區矯正人員
“我們從11月2日起就開始接收社區矯正人員了,目前已經有服刑人員到司法所報到,經過20天的服刑觀察,效果還不錯。”南崗區司法局基層科負責社區矯正工作的房東暉介紹說,哈市從2007年啟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經過5年的探索,在社區矯正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監督管理和教育方式實現了常態化、多樣化,幫助200多人解矯回歸社會。哈市決定從今年11月1日起結束試點工作,在各區正式展開社區矯正。
23日,在南崗區先鋒司法所,記者見到一名身材挺拔的男子,他叫王偉,今年32歲,是一名正在接受社區矯正的緩刑犯。從11月2日進入社區矯正後,每半個月他都要到司法所一次,匯報自己的改造狀況。“這個年輕人挺不錯的,乾活很認真,服刑的各項規定都能嚴格遵守,就是心理壓力比較大,總低著頭,不愛說話。”據房東暉介紹,王偉因交通肇事罪今年被判刑3年,緩刑4年,社區矯正正式實施後被移交到先鋒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
社區矯正減輕服刑壓力
“出事前,我家的生活挺好的,發生交通肇事後,自己心裡壓力很大,非常自卑,一度還失去生活的勇氣,被判了緩刑後,沒進監獄,而是到社區矯正,這讓我有點意外,司法所和街道辦,還有社區很多人都開導我,我的態度也轉變了,就想著多乾活贖罪,爭取早日真正回歸社會,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王偉對社區矯正表示認可。
“王偉接受社區矯正後,態度很認真,乾活時很主動。”房東暉說,社區矯正讓王偉接受教育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高,家人和朋友的幫助讓他樹立生活的信心,待服刑期滿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王偉只是南崗區社區矯正的服刑人員之一,從表面上看,社區服刑人員與社會人員並無兩樣,但實際上,他們所享有的只是相對的自由。按照規定,王偉每月要接受不少於8小時的公益勞動,每周要與司法所通一次電話,每半個月到司法所會面一次,每月出具一份書面材料,離開住所區域時必須經批准,要參加集體教育。
社區矯正接收四類人員
據房東暉介紹,“社區矯正”這種高牆外的“自由”刑罰方式是將符合矯正條件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者決定確定的期限內,對其實施監督管理、教育引導、幫扶解困,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並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在哈市適用社區矯正的對象,是指具有哈市正式戶口,長期居住在本市試點地區的4種人員,即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暫予監外執行、被裁定假釋的。其中,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殘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應當作為重點對象。
記者從哈市司法部門了解到,通過對哈市5個區、縣進行社區矯正試點,截至目前,共接受社區矯正人員652人,其中285人解矯回歸社會,在矯367人。目前,哈市已為40名社區矯正人員辦理了低保,為54名社區矯正人員落實了責任田,指導重新就業就學408人次,免費組織勞動技能培訓220人次。 (文中王偉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