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訊 慶安縣文化館通過不斷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慶安人民的文化生活,使慶安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不斷提高,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1月上旬,慶安縣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
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豐富、現代的文化活動場所,慶安縣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目前,慶安文化館內部設有舞蹈排練廳、展覽廳、報告廳、器樂工作室、美術工作室、書法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攝影工作室及辦公室等,達到國家縣級一級館的標准。近年來,文化館因地制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各鄉鎮內組織開展了以『綠鄉歡歌』為品牌的群眾文化活動。文化館還通過每月組織一次全縣性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來牽動品牌群眾文化活動昇級。如1月舉辦了春節聯歡、2月舉辦城鄉秧歌拜新春、3月開展了『書香飄農家、致富千萬家』農民讀書活動、4月舉辦了風箏表演賽等。這個縣的『綠鄉歡歌』群眾文化活動連續三年被省命名為全省品牌群眾文化活動,『歡樂稻香』連續兩年被省命名為全省品牌群眾文化活動。
培訓、輔導是文化館的主要工作職能,文化館經常組織業務乾部到社區和農村鄉鎮文化站進行培訓。近年來,下鄉輔導農村文藝骨乾人員近80次、人員3000多人。同時還組織成立了美術協會、書法協會、攝影協會等各種協會,不斷壯大文化人纔隊伍。文化館對農村鄉、鎮文化站及對城鎮社區的輔導,使文化館不僅成為全縣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心,而且成為群眾文化藝術指導和輔導中心。文化館的文學創作、書法篆刻、音樂、舞蹈等作品曾多次在國家級和省級的各種評比大賽中獲獎。書法篆刻、攝影作品還多次在國家、省展覽中參展,其中30多幅作品獲國家級獎。近年來,在文學創作上也是碩果累累,出版了小說5部,詩歌、散文詩60多首,並多次獲得國家各種獎項。
此外,由於文化館的主動推薦,慶安縣的源昇河釀酒法和花棍舞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版畫、木貼畫、工藝笤帚、根雕被列入市級保護項目。錢氏正骨法被列入縣級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