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訊 經營紅火的小打印社添購了新設備、運營困難的科技公司補充資金走上正軌……記者從市就業管理局就業處獲悉,自2003年我市推出小額擔保貸款政策至今,我市累計發放貸款總額已達23億多元,扶持創業“小老板”4萬餘人次,帶動就業超過16萬人。近兩年,我市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門檻,推出貸款額度上限提高、擔保范圍擴大、貸款機構增多等多項優惠政策。

當前申報小額擔保貸款的創業項目哪些最熱?哪些最有發展?市民創業申貸應注意規避哪些誤區?記者近日采訪了市就業管理部門,市、區小額貸款擔保中心及創業指導專家,為創業市民關心的問題尋找答案。
專家提醒最具潛力大學生將成申貸新“增長點”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我市不斷降低小額擔保貸款門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關注,但申請貸款的大學畢業生創業者僅佔申貸者總量的10%。據團市委青農部部長郝東生介紹,我市擁有全國唯一的共青團小額貸款擔保中心,主要面向青年創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但去年大學生創業者申貸獲批者不足百人,今年明顯增多,目前也只達到197人。郝部長認為,盡管目前在數量上有限,但從趨勢來看,大學生創業者將逐步成為小額擔保貸款業務的主要增長點。
郝部長認為,大學生創業申貸者從少到多的增長趨勢,背後體現著創業理念的逐步轉變。目前,大學生創業仍存在一定觀念限制,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更傾向於找“鐵飯碗”而非自主創業。而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機遇越來越多,前景也越來越廣,如果有合適的項目和足夠的資金,應該勇於創業,並通過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謀求發展。
對於創業項目,郝部長表示,大學生群體在知識上更有優勢,選擇項目也比較注重網店等新興項目、科技養殖項目以及一些“冷門”項目。選擇項目前,一方面要進行充分的市場摸底,對創業選址、環境、同項目是否飽和等進行充分考察,理性選擇有前景的項目;另一方面,要注重選擇熟悉的專業或領域,以充分發揮專長,實現成功創業。
最有發展“科技型”項目前途廣闊
據了解,截至11月底,我市今年已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億餘元,扶持創業者近萬人,帶動就業近4萬人。其中,下崗創業人員是申貸主體人群,此外,大學生、退伍軍人、殘疾人創業人員也參與其中,通過貸款資金購置設備、改善經營環境、渡過難關。
市就業管理局就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發展前景來看,IT、電子信息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更具潛力。
一方面,創業者自身文化程度較高,對市場、經濟等理解、分析能力更強,另一方面,項目自身的“科技附加值”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較服務行業等更高。而其主要困難在於發展前期業務量少、資金運轉難,通過貸款資金注入走上軌道後,這些科技型創業項目往往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最熱項目餐飲等“三產”佔七成
記者走訪南崗等區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獲悉,當前,申貸獲批的創業項目中餐飲業最熱門,而囊括了餐飲、小商品加工銷售、生活服務等的第三產業項目,佔項目總數的70%。
市民王翼是一名下崗創業者,2002年在南崗區頤園街開辦了一家服裝店,安置了多名無業人員。但是,由於服裝加工廠地處偏遠、設備陳舊,缺乏特種設備,許多業務要到其他代加工點去做,生產規模也不足,企業發展舉步維艱。今年,他通過社區申請,經南崗區就業部門、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經辦銀行審核獲批了10萬元的免息小額擔保貸款,添加了新型機器,業務明顯增多,企業也走出了困境。王翼說:“老百姓創業有時就差有人幫這麼一把,有了好政策,我們也有希望了!”
順利貸款要留心“四件事”
工作人員提醒:小額擔保貸款的申報和審核過程十分嚴謹,創業者要注意防止陷入一些“誤區”,以免申貸被拒。
首先,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須“先創業、後申貸”。該政策旨在扶植創業者擴大業務規模、渡過經營難關,助力創業成功,而非給予尚未創業者的“啟動資金”。
其次,我市去年將小額擔保貸款的個人額度上限提高到了10萬元,但並非所有申貸者都能獲得上限額度。擔保中心和銀行會對每個申貸者進行登門調查審核,申貸者對貸款具體用途有充分的說明,纔可能獲得相應數額的貸款。
再次,“四要件”缺一不可,即:就失業登記證(或相應證件)、工商營業執照、抵押擔保和良好信用記錄。創業者要注意日常的貸款等問題,以免出現不良記錄影響申貸。
最後,一定要正確區分政府貼息的“小額擔保貸款”和民間借貸的“小額貸款”。哈市及各區、縣(市)以及工青婦小額貸款擔保中心是非盈利事業單位,也是辦理該項貼息貸款的指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