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份,大雪已經將耕地裹得嚴嚴實實。雖然已經進入農閑季節,但哈市呼蘭區石人鎮德安村的大部分村民卻沒有閑下來。因為他們這一年的收成、800餘萬斤土豆還沒有換成實實在在的人民幣。囤積待漲的滋味不好受:走東家,串西家,看看別人的土豆賣沒賣,多少錢賣的,然後考慮自己是賣,還是等待。德安村距哈市主城區近百公裡,今年近三分之一的地都種了土豆。近兩年土豆收購價大起大落,讓他們愈發糾結。

菜窖中囤積的土豆還有很多
前年收購價高
去年家家猛種
“產量要增加,儲存土豆的菜窖就不夠了。去年夏天,全村至少新挖了40多口菜窖,一口成本七千元至一萬元,全村投入將近40萬塊錢。”村民趙景志說。
近兩年土豆價格猶如過山車大起大落,讓呼蘭區石人鎮德安村的村民頭疼不已。
“現在整個村子的人都在囤積待漲,都想把土豆囤到明年春節前後,能賣一個更高的價格,這麼做的原因和前年土豆價格大漲、今年初‘稀爛賤’賠錢賣有很大關系。”今年44歲的村民張立成帶著一副眼鏡,說起話來慢慢悠悠,但語氣中透露著焦急。
張立成告訴記者,前年剛起土豆時,收購價就已經高於往年,七毛到八毛一斤,家家戶戶都賣了一些。到2011年春節前後,一斤土豆收購價達到一塊一到一塊二,後來聽說別的村品質特別好的大土豆賣出過一塊五一斤。“這麼高的價格很多年都沒有碰到過了,每一個種土豆的人家都掙到錢了。”
看著土豆價格走高,2011年種地的時候,大部分村民都加大了投入。
村民趙景志去年種土豆的畝數從不到50畝加大到85畝多。張立成去年也種了25畝。不光種植土豆的數量增加了,村民們對於土豆儲存的投入也在增加。
“土豆種植面積增加了,產量肯定要增加,儲存土豆的菜窖就不夠用了。全村共新挖了40多口菜窖,投入近40萬塊錢。”趙景志說。
增加耕種面積、增加儲存投入,整個一夏天也沒碰到什麼大的天災,這一年的收成讓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但是,去年的收入卻讓村民們萬分失望。
豐收賣不出去去年種土豆的人家全賠了
“2012年春節前後,家裡種土豆的村民全都賠了錢。種了25畝土豆的張立成賠了近2萬元,種土豆大戶趙景志的85畝土豆讓他賠了將近6萬元。”一位村民介紹。
“去年加大投入,可別的地方也在增加。結果到了秋天,土豆起回家多少天了,也不見一個老客(到農戶家上門收購的收購商)上門。”張立成說。
2012年春節前後,來村裡收購的老客給出最高的收購價僅每斤三毛,種土豆的村民全賠了錢。
據介紹,一畝土豆成本至少1500元。這些成本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田間管理、播種和僱機器收成。按照每畝均產4000斤計算,一斤土豆成本價不算人工就達到三毛八。“去年起完土豆到家,春節前給的最高收購價只有三毛,春節後,連收購的老客都不上門了。眼看著氣溫就上來了,再不賣出去,窖裡的土豆只能等著發芽了。沒辦法,我們只能自己僱車往鎮上的加工廠送。一斤只能賣到一毛一、一毛二,到後來也不上秤了,就這一車,不管多少斤,就給你幾百塊錢,不賣就拉倒。”趙景志說。
說起土豆賤價原因,張立成說:“主要是豐收了。前年價高,我們加大種植,可別人也多種了!再一個,我們這兒土豆主要通過老客賣到哈爾濱市區等附近幾個地方,市場就這麼大,一下多出來這麼多土豆,不便宜還等啥呀!土豆就是越貴越好賣;等它賤了,就是越便宜越不好賣。”
今年收購價高村民囤積待漲
“不出手是因為從今年的價格看,後面還有繼續走高的可能。大家都囤著呢,等更高的價兒。不過,其實大家誰心裡都沒底兒,過了春節啥價格,誰敢說得准呀!”張立成說。
眼看著今年土豆的收購價格已經開始往上漲了,11月中旬開始,德安村的一些村民開始張羅著抓活豬、招待村鄰了。
雖然進入農閑時期,但57歲的村民趙景志卻越來越忙。每天走東家、串西家,目的只有一個,打聽每天土豆收購價格的變化:誰家出手了?賣了多少斤?以幾毛的價格出手的?趙景志今年種的20萬斤土豆只出售了一小部分。
“秋天土豆剛起到家那陣兒,老客上來收的價是五毛五一斤。後來就開始往上漲,六毛、六毛五,現在小土豆(個頭小,品質一般)一斤是四毛,大土豆(品質較好,平均每個重量在三兩以上)是七毛一斤,但是我基本上沒賣。起土豆的時候,我只把小土豆賣了,一斤三毛,現在看來是賣便宜了。”瘦小的趙景志說起這些顯得很糾結。
不僅趙景志這樣的種土豆大戶沒出手,今年秋收後幾乎全村的土豆都躺在窖裡。老客已經上門幾回了,但村裡人很少有賣的。
說起今年土豆的價格走勢,張立成、趙景志,以及其他接受采訪的村民幾乎無一例外地表示:“應該還能再往上漲一漲。”但談到判斷土豆再往上漲的依據時卻又說不出來。
哈市農委相關人員:掌握市場供求關系村民可學學南方好做法
附近幾個大村子,和德安村情況基本一樣。對於窖儲秋菜在什麼時間出售、以什麼樣的價格出售?很多菜農只能根據經驗判斷,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確定因素。而哈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就在前年土豆價格高漲時,已經發生過一些農民對銷售信息不暢通,最後囤在手裡的土豆血本無歸,全賣給加工廠做粉面子了。
那麼,如何解決菜農生產經營中的“方向”問題?哈市農委相關人員表示,現代農民已解決“靠天吃飯”問題,但是虧本種地情況仍舊經常發生。這是因為,生產經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已是市場供需關系問題。只有及時掌握市場供求關系,“看供需下菜碟”纔能在農業生產中賺錢,我省農村可學學一些南方村鎮的好做法。
菜農不能及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是關鍵,一些村子可以挑選一個經紀人,由經紀人統一代理一個村或者更大群體的產品,經紀人還具有市場議價權,可以為農民爭取更大的利潤。農民掙錢後給經紀人提成,減少了二道販甚至是三道販等中間環節。
另一個方法是,菜農結成合作社,與哈達批發市場等大供應商建立聯系,及時掌握全國蔬菜信息,根據前一年或當前其他省市耕種情況決定自己的耕種面積,也可同時與幾個大供應商建立常年供貨關系,從根本上對農產品銷路加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