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4日訊 木耳、蘑菇、山野菜、松子、核桃,一到山貨豐收的季節,在湯原縣都能看見一輛輛裝滿山貨的農用車交錯而行,農民把山貨賣給各地客商,再由批發商中轉把這些山貨發送到全國各地。賣山貨成了當地農民新的來錢道兒。
湯原縣多為丘陵漫崗半山區,土壤以白漿土、草甸土、暗棕壤、黑土為主,表層有機質含量高,區域水資源十分充足,是食用菌、漿果、堅果、中藥材等林下經濟品種生長最“得意”的自然環境。而1個省屬森工林業局、17個國有林場,24個村與林場相毗鄰,林中有農,農中有林,林農交錯的豐富森林資源展示了湯原林下經濟的實力和巨大潛力。
近些年來,由於森林可采資源不斷衰減,特別是國家“天保工程”的實施,一些林場職工和農戶開始自發地嘗試栽黑木耳、蘑菇、五味子,養蜜蜂、林蛙等林下種養,他們攢足了經驗的同時在收入上也實現了豐收。僅以地栽黑木耳為例,近年市場平均價格每公斤48元,折合每袋銷售收入兩元,扣除成本1元,每袋純收益1元,每畝純收入達1萬元,是烤煙的3倍、大豆的30餘倍,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隨著從事林下種養的農戶逐年增多,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湯原縣以食用菌栽培為重點的林下經濟正蓬勃興起。目前,全縣食用菌栽培已由去年的2000萬袋發展到9744萬袋,其中地栽黑木耳9644萬袋、香菇100萬袋,全年食用菌栽培總量可達到1.5億袋,總產量750萬公斤,純收入1.8億元,參與的林場職工和農戶將實現人均增收800元。同時,發展藍莓150畝、大榛子3000畝、五味子l000畝,林蛙、蜜蜂、梅花鹿等特色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林下種養試驗示范的帶動效應正逐步顯現。
農民想乾不敢乾,想乾不會乾怎麼辦?對此,湯原縣集中建設了20個林下特色種養基地,對多種林下經濟品種先行試驗示范,請農民來參觀學習,免費傳授技術。僅團結林場食用菌栽培基地就已建成20棟、3200平方米的養菌房,平整場地25公頃,可擺放食用菌500萬袋,目前已輻射帶動林場職工和農戶70餘戶,發展食用菌630萬袋。同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給予農戶資金補貼,無償提供廢棄地、閑置校捨及烤煙房、育秧大棚等季節性農閑設施作為經營場地。對種植北藥、藍莓等林下項目的林業職工,3年內不收取土地承包費用,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縣財政設立了500萬元的林下經濟發展專項扶持基金,重點獎勵和補貼基礎設施、基地建設和示范大戶。
以食用菌栽培為牽動,湯原縣循序漸進開發林果、林藥、林草、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重點建設了六大產業基地、一個加工園區。未來,湯原林下經濟朝著一個目標不斷前行,到2015年,全縣林下經濟年產值達到15億元以上,佔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5%,成為佳木斯地區最大的林下經濟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