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4日訊 2008年以來,在廣袤的龍江大地上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氣壯山河的造林綠化大會戰。經過全省人民五年艱苦奮戰,共造林1728.1萬畝,超額完成規劃目標562.78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5.7%,提高2.1個百分點,創造了黑龍江平原綠化史上的奇跡。

省委政研室調研組
打贏了一場彪炳史冊的全民大會戰——五年造林綠化的組織推進堅強有力,攻堅戰役全面勝利
築起了一道現代農業的生態大屏障——五年造林綠化的生態效益日益彰顯,風調雨順土沃糧豐
黑龍江是林業大省,有豐富的林木資源,但這些林木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纔嶺等山區,而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松嫩和三江兩大平原,2008年森林覆蓋率僅為9.26%。由於缺少森林植被這一重要生態屏障的保護,全省沙化土地面積達50多萬公頃,明顯沙化趨勢土地達40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達1300多萬公頃,每年黑土流失近3億立方米,“北大倉”每年因此減產糧食近50億斤。面對這一嚴酷的現實和挑戰,省委省政府組織帶領全省人民,掀起了綠化龍江大地的熱潮。
精心部署,強力推動。2008年5月4日,省委書記吉炳軒同志親自主持召開造林綠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談話,提出“要大乾三年,打一場植樹造林的人民戰爭,全省總動員,各行各業都參戰,一年准備,兩年大乾,完成或基本完成平原綠化和城鎮、村莊的綠化工作。”時任省長栗戰書同志就貫徹談話精神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政府領導和省政府有關部門按照炳軒書記要求抓緊落實。省長王憲魁上任後,反復強調要通過植樹造林綠化龍江,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並親自安排部署造林綠化工作。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全省造林綠化工作的意見》,確定了我省3年造林綠化942.97萬畝和五年造林綠化1165.32萬畝的奮斗目標。組織編制《黑龍江省造林綠化總體規劃(2008~2012)》,明確了建設布局、建設重點和建設標准。高規格成立以省長為總指揮,常務副省長、分管副省長為副總指揮,省林業廳、發改委、財政廳、住建廳等16個廳局為成員單位的造林綠化會戰指揮部,強力推進造林綠化工作。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開造林綠化工作會議,省級領導乾部每年都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在造林綠化攻堅時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組織指揮部成員單位成立15個督查組和4個暗訪組,深入一線督導檢查各項工作落實情況。省林業廳專門組建由廳領導帶隊的9個工作組,分片包乾,做好全省造林綠化的檢查指導工作。各地普遍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造林綠化工作領導小組,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實行黨政同責,對未完成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省委省政府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各級領導乾部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落實,在全省上下奏響造林綠化最強音,為大規模推進造林綠化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全黨動員,全民參戰。2009年,省綠化委員會、團省委、省教育廳、省婦聯聯合發出了《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建設倡議書》。全省各行各業積極響應,黨政軍民學,工農商科文,廣大乾部群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龍江人民造林綠化熱情空前高漲,形成了全黨重視造林綠化、全民參與造林綠化、全社會支持造林綠化的生動局面。各地普遍把義務植樹作為公民必須履行的責任,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公民義務植樹。各級黨委政府將義務植樹任務和管理責任分別落實到黨政機關、大專院校等單位,由各部門、各單位組織職工履行植樹義務。全省各地營造了“公僕林”、“三八林”、“巾幗林”、“青年林”、“愛心林”、“成年林”、“婚慶林”等一大批主題紀念林。五年來,全省共有7090萬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植樹3.07億株,盡責率達76.8%,新建義務植樹基地6089個。為激發全社會造林綠化積極性,變“讓我造林”為“我要造林”,省委省政府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放活林權,落實“誰造誰有、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私有造林和民營造林,鼓勵各界以承包、拍賣、股份合作、租賃等形式參與造林,允許經營者對林木進行抵押、流轉,維護造林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給他們吃上“定心丸”,全省各地機關乾部、企業主、個體戶、農民兄弟承包林地、植樹造林的熱情空前高漲。各地還積極探索造林綠化新機制、新模式,有效整合生產要素,推動造林綠化深入開展。依安縣充分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在全省率先建設林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實行農民以土地和資金入股,通過發展林業經濟提高土地收益,實現了風險共擔、效益共享,目前已組建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社31個,經營面積10100畝。
艱苦奮斗,攻堅克難。面對規模大、時間緊、任務重的造林綠化任務,全省上下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萬眾一心、迎難而上,破解了種種難題、攻克了道道難關,保障了造林綠化任務順利完成。千方百計破解苗木緊缺難題。植樹造林沒有苗不行,不是本土育苗成活率也很低。發動造林攻堅戰的當年已經過育苗期,針對苗木緊缺現狀,省林業廳在還具備育苗條件的北部地區緊急增補育苗計劃2萬畝,全部下達到國有苗圃。森工、農墾總局加快改造現有苗圃基礎設施,擴大育苗規模,支持地方苗木供應。2009年春季造林綠化時,省林業廳提供苗木6.2億株,森工總局提供苗木5000萬株,農墾總局提供苗木2000萬株,確保了造林綠化苗木的充分供應。千方百計破解用地緊張難題。隨著造林綠化力度不斷加大,造林地塊落實問題成為全省造林綠化的制約瓶頸。各地積極采取承包、拍賣、反租倒包、土地置換、政府征用、政府出資等方法解決用地難題。大慶市在宜林地較少、林業建設用地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從沙化退化草原、油田礦區、鹽鹼地、廢棄地上挖潛,有效解決造林用地突出矛盾。千方百計破解資金不足難題。造林資金不足一直是制約林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各地在資金緊缺情況下,持續加大資金投入,鼓勵行業、個人等投資造林,廣泛吸引社會資金造林綠化。據不完全統計,全省五年投入造林綠化資金148.33億元。其中國家投入資金20.81億元、佔14.03%,地方和社會投入資金114.16億元、佔76.96%。
因地制宜,科學造林。各地在造林綠化工作中,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科學,統籌規劃、適地適樹、科技造林,確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在樹種選擇上,綜合造林目的、綠化功能、氣候土壤等條件,圍繞最大化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科學選擇造林樹種。土層薄、立地條件差的地方,主要選擇耐旱抗寒樹種;土層厚、立地條件好的地方,主要采用經濟效益較好樹種;城鎮、村屯、道路兩旁主要采用景觀效果較好樹種。泰來縣根據沙化土壤特點,在大規模治沙造林的同時,把俄羅斯大果無刺沙棘、山杏、枸杞等灌木漿果林作為主栽品種,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在技術應用上,各地高度重視營造林技術的研發和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加強從苗木選擇、栽植到撫育的全過程管理,加強造林綠化科技成果轉化,努力提昇造林質量。各地普遍采用泥漿造林法、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抗旱造林等適用技術,對新植林進行澆水、扶正、踏實、涂白、修枝等,確保成活。在質量保證上,及時派出技術人員深入一線,著力在整地挖坑、苗木標准、苗木浸泡、栽植澆水和扶正踏實等環節嚴格把關,發現達不到質量要求的,立即采取補救措施。據統計,會戰期間全省共培訓一線技術人員30000多人次,為造林綠化會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加強管護,鞏固成果。為有效解決過去“年年造林不見林”的問題,保護和鞏固造林綠化成果,各地在普遍采取“誰經營誰管護”的基礎上,切實加強造林綠化管護工作。拜泉縣實施領導乾部任期林業目標責任制,將林木管護責任分解到縣鄉、村屯各個層面,與獎懲掛鉤,提出栽樹以成活論英雄,以管好論成敗;對新植幼林實行掛牌造林制度,登記造冊;對成林地塊劃分責任段,明確管護責任。“樹是高壓線,誰碰誰觸電”的林木管護意識在全縣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了人人都是護林員的生動局面。嘉蔭縣各鄉鎮村屯制定護林村規民約,按照誰造誰管的原則,采取分片到戶、分樹到人等辦法,將栽植的林木劃分給群眾,實行全天候巡視看護。由於管護到位,全省各地造林保存率普遍達85%以上。
築起了一道現代農業的生態大屏障——五年造林綠化的生態效益日益彰顯,風調雨順土沃糧豐
昔日沙地灘涂已成片片綠洲,昨天荒山禿嶺變得綠意蔥蘢,過去無垠田野而今林帶網織。五年造林綠化,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森林生態功能得到較快恢復。2008年以來,全省糧食總產量以每年100億斤的速度遞增,2011年達到1114.1億斤,今年有望突破1200億斤。全省糧食總產量之所以能夠連年獲得大豐收,現代化大農業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得益於造林綠化產生的巨大生態屏障作用。
防風固沙林建設成效顯著,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龍江省西部與內蒙古交界地帶,由於過度放牧、肆意開荒以及多年持續乾旱少雨,造成土地沙漠化並持續東移擴大,形成松嫩沙地,不斷威脅國土生態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五年造林綠化,以“三北”防護林建設為牽動,以“松嫩沙地”、“西北風口”治理為重點,營造防風固沙林61.7萬畝,沙區森林覆蓋率由建設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8.7%,進一步鞏固提昇西部沙區生態系統,基本形成喬灌草、網帶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有效遏制沙化擴展趨勢,控制和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齊齊哈爾市以沙化程度嚴重的泰來、龍江、甘南等地為重點,大力實施“千畝片、百畝林、精品方”工程,集中連片營造防風固沙林、沙地經濟林,完成沙地治理工程造林36.5萬畝,營造千畝以上片林16個。杜爾伯特縣著眼於建設“生態名縣”,全面治理“西北風口”,規模造林20萬畝,成功打造一條長約90公裡、平均寬20公裡、區域面積達269萬畝的綠色生態走廊,成為巨大生態屏障。大慶市大同區在“西北風口”持續大規模造林,新增造林面積8萬畝。目前,黑龍江省西部沙區八級以上大風次數已由建國初期年均28天減少到現在的年均7天左右,有效降雨次數增加2~3次,糧食產量提高15%,基本杜絕了風蝕造成的風剝地、擼籽粒的現象。
水土保持林建設不斷加強,水土流失得到綜合治理。黑土地是黑龍江農業發展的根基,保護黑土地,就是保護黑龍江的大農業,就是保護國家的大糧倉。面對局部地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黑土層日益瘠薄的實際,各地通過五年大搞植樹造林、治山治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0萬畝,有效發揮森林蓄水保土作用。拜泉縣曾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他們通過全面實施以小流域治理為重點的造林綠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與上世紀七十年代相比,坡耕地泥沙流失量減少89%,土壤徑流減少78%,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1%,風速降低58%,空氣濕度提高10%~14%,蒸發量減少14.6%~17.8%,林網內已形成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小氣候,各類農作物產量明顯高於周邊地區,呈現連年豐收的喜人局面。目前,全省已經探索出以造林綠化為主要內容的漫川漫崗地區“三道防線”、丘陵溝壑地區“蓄水養土”、農牧交錯地區“輪封輪牧”等治理模式,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農田防護林建設日益鞏固,糧食作物得到有效保護。肥沃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黑龍江省糧食核心生產區,區域耕地面積1.49億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84%,糧食產量佔全省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農田林網是兩大平原農業的最好屏障,是實現林茂糧豐的一項重要生物工程。五年造林綠化,全省新增和更新農田林網110.9萬畝,使兩大平原基本實現林成網、田成方,有效發揮防風防沙、保水保?的生態作用,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齊齊哈爾市重點推進農田防護林補帶、殘次農防林帶更新改造和農防林接班林帶營造工程,實現農防林提檔昇級,共完成農田防護林營造面積20.59萬畝,新補造農田防護林帶2058條、面積2.75萬畝,更新改造農防林帶7469條、面積7.53萬畝,營造以兩松為主的接班林帶3453條、面積10.31萬畝。目前,全省農田防護林保護面積達1.4億畝,基本構建起林茂糧豐的農田防護網絡,成為國家大糧倉的安全衛士。
實施了一項美化環境的民生大工程——五年造林綠化的社會效益有目共睹,城鄉巨變福澤百姓
城在綠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天藍雲白、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今已成為龍江人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五年造林綠化,有力推動了全省“三優”文明城市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環境面貌極大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昇,人民群眾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城區市郊扮起一處處綠色景觀。五年造林綠化與全省城市改造開發建設緊密結合,加快城市建成區和城郊結合部造林綠化步伐,增添城市景觀,提高城市品位,樹立城市形象,城區市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哈爾濱市緊緊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目標,著眼於“打造萬頃松江濕地,建設百裡生態長廊”,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重點實施松花江兩岸及城市新區、廣場公園、街道庭院等城市精品綠化工程,城區植樹43.65萬株,人均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綠地率35.25%,城市綠化功能和景觀效果大幅提昇,促進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雙鴨山市積極打造“山水生態城”,加快爭創“國家森林城市”,投入資金1億元,大力實施森林圍城、森林進城工程,對城市森林公園、公共休閑綠地、礦山塌陷區及廢棄地、河道兩岸、人工湖等城市重點地區、閑置地帶實施集中成片綠化,打造城市精品特色景觀節點,大幅提昇市區綠化水平,累計栽植樹木3萬餘株,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5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並超過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標准,實現了由“煤城”到“綠都”的華麗轉身。
墾區林區崛起一座座綠色小鎮。五年造林綠化與全省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各地湧現出一大批環境優美、風格迥異的綠色小城鎮,特別是墾區林區小城鎮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綠色小城鎮已成為墾區林區的重要標志。農墾總局實施“綠滿墾區,共建生態家園”、“綠在我身邊,共創森林墾區”建設活動,傾力打造“綠色城堡”,堅持喬、灌、草、花結合,提高造林綠化的品味和檔次,拓寬護路林、護城林,累計植樹造林88萬畝,城鎮綠化覆蓋率達37%,海林農場、七星農場被評為全省旅游名鎮,建成一批國家級優美示范鄉鎮,基本形成具有農墾特色的園林化城鎮群。克山農場高標准實施圍城綠化,全力構建以綠色廣場走廊文化區、林蔭休閑區、林田風景區、千畝森林游覽區和景怡園為主要內容的“四區一園”綠化格局,打造“宜工、宜商、宜居”優美城鎮環境。森工總局以建設林區特色、現代化特征和生態內涵的林區小城鎮為目標,通過大搞林業局局址造林綠化,湧現出亞布力、綏棱、興隆、清河等生態園林型小城鎮。
千村萬屯建起一個個綠色莊園。五年造林綠化與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龍江大地湧現出一大批村容整潔的小康示范村、文明樣板村,共綠化村屯32184個、佔村屯總數的87.6%,使全省村屯綠化落後的局面徹底扭轉,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按照“穿裙子、紮帶子、裝瓤子、建園子”的建設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實行綠化、美化、香化、淨化相結合,極大改變了村容村貌。綏棱縣合理規劃綠化布局,積極建設公園式綠化景觀,上集鎮大興村建設1.7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1.5萬平方米采摘園和1萬平方米垂釣園,栽植雲杉、樟子松、柞樹、樺樹、果樹、柳樹等樹木1400棵,花草掩映、綠樹成蔭,高低搭配、錯落有致。
路旁岸邊築起一條條綠色長廊。五年造林綠化與交通建設緊密結合,在公路兩旁、鐵路兩側、河道兩岸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目前,全省綠化公路(包括鄉村道路)10.1萬公裡,佔可綠化裡程的84%;綠化鐵路3216公裡,佔可綠化裡程的88%;綠化河道9510公裡,佔可綠化裡程的81%。公路綠化普遍采用大苗栽植,一次成林,大力植造經濟林、生態林等適宜樹種,充分體現綠化景觀與公路等級相匹配、綠化布局與城鄉環境相協調,收到了良好的視覺和景觀效果。穆棱市、林口縣在沒有國家退耕政策和資金補助情況下,市縣財政進行補貼,完成201、301國道兩側可視范圍退耕1.2萬畝。肇源縣以境內松嫩兩江沿岸綠化為重點,造林綠化長度達20多公裡,營造護堤護岸林0.5萬多畝,同時對轄區20多條兩側低窪積水或沒有綠化用地的道路采取客土造林等措施進行綠化,栽植胸徑4厘米以上的垂柳等樹木,進行定乾、涂白,有效解決光板路綠化難題,提高了公路綠化水平。
培植了一個富民強省的支柱大產業——五年造林綠化的經濟效益不斷釋放,綠色經濟方興未艾
一片片森林變成搖錢樹,一座座青山化為金銀山。五年造林綠化,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加快建設生態產業體系,全省林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為龍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形成了以林增收、以林富民、以林養林的生動局面。
生態經濟林面積不斷擴大。受地域、氣候、認識水平等條件限制,黑龍江省生態經濟林建設一直處於低層次、低水平發展狀態,林業發展難以產生與之相匹配的經濟效益。五年造林綠化,全省生態經濟林面積發展到120.8萬畝,其中營造北方寒地小漿果和紅松、榛子等堅果林近13.6萬畝,有效推動林業建設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齊齊哈爾市始終把發展生態經濟林作為林業建設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在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上,還是在“兩荒”廢棄地綠化、村屯綠化上,都將沙棘、山杏、龍江梨、榛子、黃太苹等果樹品種作為主栽樹種,不斷擴大紅松堅果林和甜仁杏種植面積,成功實現由生態型林業向生態經濟型林業的轉變。全市共建設果園315個、營造果樹3.82萬畝,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8825畝、山杏嫁接甜杏6700畝、桑樹3600畝。泰來縣把沙棘作為防沙治沙的重要樹種,積極鼓勵引導農民種植栽植,目前已建立沙棘生態林示范園4個,營造無刺大果沙棘1.8萬畝,每年產沙棘果近100萬公斤,帶動農民年均增收近600萬元。
特色種植養殖業借勢發展。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和綠色空間資源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可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和資源管護的雙贏。各地以科學經營林地、全面提高林地產出率為目標,通過抓規劃、抓典型、抓示范,積極引導農民開展林農、林果、林畜、林禽、林菌、林菜、林藥、林漁等林地立體式、多樣化生產復合經營,不斷提高林下特色種養業標准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有效實現農林牧漁各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再生、協調發展。目前,全省各地湧現出一大批藍莓、食用菌、北藥等特色種植基地和山林豬、草蟲雞等特色養殖基地。大興安嶺地區野生藍莓總儲量達262萬噸,佔全國總儲量的90%,佔世界總儲量的30%,年均采摘量達2萬噸以上,被譽為“中國野生藍莓之鄉”。東寧縣現已建成5個食用菌研究所、2個國家級示范園、20個標准化生產基地,全縣102個村1.8萬戶林農,75%的人從事黑木耳產業,我國居民餐桌上約1/3的黑木耳產自東寧,預計今年戶均增收2萬多元。泰來縣江橋鎮大力發展林下草蟲雞養殖業,實現了以林養雞、以雞育林的良性循環。目前,全鎮林下養雞達30萬只,每只雞純收入可達15-20元,可帶動農民增收近500萬元。
林產品加工業後勁增強。林產品加工業是全省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各地堅持總體推進、重點突破、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本地林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漿果加工、中草藥加工、食用菌加工和手工編織等以精深加工為主的林產品加工業,不斷提昇林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水平,切實走出一條以林產加工業帶動林業產業化發展的綠色經濟新路子,為推動全省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伊春市建立保護型、改培型、繁育型、野化型林產品原料基地235個,形成以興安紅酒業、天隆農林公司為龍頭的加工企業集群,目前全市林產品加工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12個,銷售收入7.04億元,有機產品認證達124個。海林市積極打造“中國北方地板之都”,形成木業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目前木材加工企業達到300多家,年加工原木80萬立方米,木業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稅收9000萬元。
森林生態旅游業蓬勃興起。森林是人們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是發展生態旅游業的重要依托。各地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健康休閑、觀光娛樂的現實需求,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標准,把造林綠化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大力推動旅游名鎮、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園、濕地等旅游目的地綠化美化建設,著力打造精品景區景點,促進了全省生態旅游業提檔昇級。五大連池市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積極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共完成造林4.9萬畝,綠化公路12.9公裡,義務植樹8.9萬株,造林補植2萬畝,極大改善景區生態環境,使“礦泉旅游名城、休閑養生之都”的天更藍、鳥更多、空氣更清新。湯旺河區堅持把國家公園和旅游名鎮兩篇文章一起做,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共完成森林撫育25萬畝,更新造林2萬畝,種植綠化樹3萬多株,建設綠地9萬多平方米,先後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旅游名城、中國十佳生態旅游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篤行了一次科學發展的生動大實踐——五年造林綠化的有益啟示發人深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五年造林綠化大會戰的艱辛歷程,踐行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詮釋了科學發展的真諦,解讀了科學發展的內涵,落實了科學發展的要求,樹立了科學發展的典范。
實踐證明,造林綠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工程,只有堅定不移地大搞造林綠化,纔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堅持“五個建設”同步進行、協調發展,在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努力為科學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政治保障、精神支橕和生態條件。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組織帶領全省人民,打贏了一場彪炳史冊的全民大會戰,築起了一道現代農業的生態大屏障,實施了一項美化環境的民生大工程,培植了一個富民強省的支柱大產業,促進了全省現代化大農業加快發展和糧食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推動了全省“三優”文明城市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了全省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實現了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為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大美龍江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始終把造林綠化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來抓,通過大搞造林綠化來提昇全省生態文明水平,加快推動龍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實踐證明,造林綠化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民心工程,只有千方百計地大搞造林綠化,纔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大力開展造林綠化,不僅關系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建設大美生態之省,打造綠色宜居家園,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讓人民群眾喝上潔淨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生活在優美的環境裡,同樣也是最大的民生實事。造林綠化實惠多多、益處多多,不僅可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是真正的民心工程,社會支持,群眾擁護。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牢固樹立造林綠化優環境、改善環境惠民生的思想觀念,堅持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鞏固提昇造林綠化成果,切實加快大美龍江建設步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需要、生活需要和生態需要,真正做到造林綠化為了人民、造林綠化依靠人民、造林綠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實踐證明,造林綠化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德政工程,只有持之以恆地大搞造林綠化,纔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群眾和實踐檢驗的光輝業績。五年造林綠化大會戰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成就,關鍵在於領導乾部真重視、持之以恆抓落實。全省上下從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到市、縣、鄉各級主要領導乾部,都把造林綠化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並且做到幾屆班子不變調、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乾。拜泉縣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造林綠化先進典型,三十多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一以貫之地組織全縣人民植樹造林、治坡治溝,不僅改善了生存條件和生態環境,而且建成了富民富縣的“綠色銀行”,還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拜泉精神。造林綠化是一項百年大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一勞永逸,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澤被後世的德政工程切實抓好、抓出實效,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重道遠。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牢固樹立年年植樹、長期綠化的思想觀念,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恆抓落實,堅持一年接一年、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地乾下去,努力把龍江建設成為山清水秀、林茂草盛、天藍雲白、土沃糧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美生態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