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2月4日訊 從零星點綴著幾間廠房的曠地,到高樓林立街路寬廣的新區,短短數年,高鐵和西客站,讓哈西如春雷乍響般華麗轉身。12月1日,伴隨著火車汽笛的長鳴,高鐵來到哈爾濱,我們跟隨高鐵的腳步來到哈西,深刻梳理它的文脈律動,和我們的讀者一同見證這奇跡的誕生和延續,感知哈西這片熱土和哈爾濱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提檔和騰飛。
從春秋到冬夏,每天踏著朝陽上班,看著晚霞的背影下班。在哈西,有這樣一群建設者,他們總是毫無怨言地奔波在那片曾經荒蕪的土地上,他們是不用文字的詩人,用智慧和汗水構築起一座座高樓和大廈,讓光禿禿的城區栽滿綠樹和鮮花,他們是哈西發展的建設者,也是見證者。

胡昌學
胡昌學:哈西客運綜合交通樞紐指揮部指揮長
乾好“百年工程”
不留任何遺憾
“能參與百年一遇的工程建設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不想留下任何遺憾。”
一百年前,一條鐵路帶動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崛起,一百年後,西客站落戶哈西。身兼哈西客站東、西廣場和長途客運站三個項目指揮長的胡昌學,對於即將通車運行的哈大高鐵充滿期待,他深情地說,若乾年後,再回首,我敢說自己對得起哈西這片土地……
胡昌學,表面看起來像文弱書生,但他卻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型人纔。有人形容他是游動的小魚,靠優異嫻熟的專業技能,在哈西舞動出一朵朵美麗的浪花。
2008年11月,響應哈西開發建設的號召,他來到哈西。哈西發展大廈,是哈西客站地區首座5A智能化寫字樓,現已成為哈西客站地區地標性建築,當初,承接這個項目建設任務時,他還真是替自己“捏了把汗”。哈西發展大廈的裝飾工程設計復雜而又新穎,其中融入了許多先進的施工工藝和設計理念,要想達到裝飾工程的美觀性,只有合理的工藝流程纔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他邊乾邊學,組織監理公司、施工隊伍、技術人員進行反復研討,解決了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哈西發展大廈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2010年初,胡昌學先後接掌了長途客運站、東西廣場建設指揮部的“帥印”。“作為指揮長,要記住每一張圖,腦子裡沒有圖,就發現不了問題。”胡昌學說,仔細研究這些圖,纔能彌補工程方案設計中存在的不足。“決不能等客運站建成後留下遺憾。”這是對這項“百年工程”的承諾。作為指揮長,胡昌學就像一個“大管家”,從前期手續的辦理、工程招標到材料的選擇以及文明施工,樣樣都得管。東廣場地面石材的鋪裝,按照設計方案需由灰、淺灰、深灰、黑、棕紅等五種顏色進行多種組合搭配,為達到最佳效果,他讓廠家把各種設計規格石材都運到工地,進行現場組合後,選取最佳方案。
談到他的工程,胡昌學總是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他說,自己現在就等著高鐵通車的那一天了,作為“百年工程”的建設者和見證者,當一次次列車來往於哈西客站,一簇簇人群從站前廣場走過,我想我的心也會跟著這個節奏加速,我會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我希望它們能伴著哈西一起成長,直到長成參天大樹。”

劉志世
劉志世:哈西辦綠化指揮部工作人員
我要讓哈西像花園一樣美
“在松雷中學旁陽光游園邊上有一棵松樹倒了,你們趕快派人看看。”“哈西大街的樹上雪太厚了,把樹都壓彎了,我得趕快去處理一下。”17日晚上下班時間,記者找到劉志世時,他正在“巡街”,就是逐條街路查看樹木和綠地的情況。雖然纔30歲出頭,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很多,他說,哈西是新城區,園林綠化要從頭開始,對樹木的撫育就如同養孩子,不操心可不行,所以在他的日程表上從來沒有節假日和休息日。
3年前,劉志世從南崗區園林工程處來到哈西,他回憶,當時哈西正處在拆遷初建階段,只要工地開工,路開通,就需要栽花種樹,而那時綠化指揮部剛剛成立,人手少,任務重,他一人管12個施工現場,每天早上八點半上班時,他必須完成對所管現場的全部踏察工作,上班後再找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大忙季節,他乾脆就住在單位或吃住在工地,就連愛人生孩子時都沒有時間回家照看,老父親來哈看病,是自己到醫院住院的,直到現在劉志世都很內疚。
“沒辦法,綠化工程季節性強、工期短,真是一點時間也沒有,而且新城區就像一張白紙,最初這幾筆必須畫好,要不然對不起子孫後代。”龍橡公園改造時,道路不通,進入施工現場要趟著稀泥走一公裡路,施工單位暗自慶幸,可以躲過劉志世的監督檢查,而他像跟班一樣天天准時出現在施工現場,少栽一棵樹,少種一棵草都不行。在南直路綠化改造工程中,他吃住在工地43天,病了吃點去痛片,累了就在草地上歇一會兒,工程完工後他自己都累得患上了植物性神經紊亂癥。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閑暇時劉志世經常到街邊摸摸這棵樹,摸摸那棵樹,然後幸福地說:“我要把哈西打扮得像花園一樣美。”
張宏霞:哈西路橋建設總指揮
用柔弱的身軀鋪出哈西條條大道
“我鋪好路,建好橋,迎接更多哈西新居民的到來。”
寬闊的大馬路能並排跑幾輛汽車,高聳的歐式橋梁就像一件藝術品立在地面,如今,來到哈西的人,都為哈西氣派的路橋建設驚嘆,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百裡路網萬米橋梁的建設指揮者竟是一位“巾幗英雄”。
她叫張宏霞,是哈西路橋建設的總指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女同志似乎都有些路盲,別說路的長短,就是方向有時都很難搞清,更別說從事路橋建設,但張宏霞改變了很多人的看法,她能把哈西的路說得“條條是道”,“因為這些路是我們一米一米鋪出來的,有我們的汗水和希望在裡面。”張宏霞說,自己每天都奔波在路橋建設現場,雖然和工人們辛苦地起五更、爬半夜,但她經常被大家火熱的乾勁兒感染,這都源於自己對哈西這片土地的熱愛。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張宏霞告訴記者,她2010年來到哈西接管路橋建設指揮部,接到的任務是帶領大家逢堵開路、遇水搭橋,不斷擴大路網輻射面、提昇區域交通運行承載能力。這兩年哈西發展速度非常快,入住的居民越來越多,有人的地方就得有路。兩年來,她一共參與修建道路23條段26公裡,搭建橋梁5座,安裝路燈610基,安裝交通信號燈60餘處。
齊耳的短發,說話乾淨利落,做起事來雷厲風行,這是很多人對張宏霞的印象。但作為一位母親,她深感愧疚。每當孩子生病時、遇到難題需要輔導時,她都不在孩子身邊。由於身體原因,女兒已停課在家休養近半年時間,一方面是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是面臨高考,非常需要母親的關懷,可張宏霞卻無法顧及女兒。“西客站已經建成,高鐵就要通車了,還有很多人要到哈西生活,將來你會理解媽媽的。”張宏霞經常愧疚地對女兒說這番話。
幾次采訪張宏霞,記者都被詢問工程的電話打斷,工程緊張時她常累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只好到車裡小憩片刻,可不一會就會被工作電話吵醒。但看著眼前一天天增多的道路和飛架起的橋梁,張宏霞分外開心,也非常有成就感,因為哈西客站地區路網框架藍圖在她手中正一步步變為現實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