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6日訊 上世紀六十年代油氣勘探“失誤”打出的一口地熱井,如今正在為林甸“國際溫泉名城”建設釋放發展新動力。
“汩汩溫泉火了旅游經濟,催熟了棚室果蔬,溫暖了千家萬戶。”林甸縣旅游局局長曹立俠告訴記者,截至10月末,林甸全縣實現旅游收入3.14億元,地熱棚室達到8000餘棟,全縣溫泉水入戶已達24500戶。
每逢節假日,林甸天星賓館內都人頭攢動,泡溫泉的、住宿的,紛至沓來,忙得服務員“腳打後腦勺”。其實,火爆的不止是天星賓館一家,景區周邊的賓館大多一床難求,特色餐館接待能力也顯得“力不從心”。林甸縣擁有溫泉、濕地、草原、冰雪等寶貴的自然資源,通過科學整合,形成了精品溫泉旅游項目,“林甸溫泉,名不虛傳”漸漸成了游客們的“口頭禪”。目前,林甸中式、日式、韓式和俄式溫泉多元化發展,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截至10月末,林甸縣共接納游客60.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4億元。
在四季青鎮,溫泉催熟棚室裡的果菜。一輛輛滿載著新鮮蔬菜的卡車轟鳴離去,讓這裡的菜農們喜上眉梢。依托地熱供暖,全力推進大慶溫泉果菜基地項目。在2009年38棟地熱試驗溫室取得成功的基礎上,近年來建設地熱棚室8000棟,累計生產果蔬1.25萬噸,綠色有機的“溫泉果菜”名氣日益叫響。以此為帶動,林甸各鄉鎮棚室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目前全縣共有各類棚室25000棟。隨著溫泉果菜產量的不斷增加和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加工、包裝、營銷、運輸等多個方面逐步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清晨起床,林甸居民張國東一擰開水龍頭,一股清澈的溫泉流出。在林甸,享受到溫泉入戶待遇的百姓有24500戶。在林甸,打出“溫泉牌”的地產業著實火了一把,本地人、外地人紛紛入住享受溫泉生活,溫泉小鎮、溫泉雅居等23個溫泉住宅小區供銷兩旺。林甸利用“鈦板式間接換熱”技術進行地熱采暖,目前全縣地熱供暖面積佔集中供暖總面積的六成,年可節省燃煤3.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15噸,節約污染治理費2200萬元。
本月10日,國土資源部將在北京授牌林甸“中國溫泉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