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4日訊 再過十幾天一代身份證就要退出“江湖”了。明年1月1日起全面啟用的二代身份證有啥高科技?使用上有哪些誤區?記者昨天走進身份證制證中心,目睹制證全過程,解答市民疑問。

打印制膜。
昨天,記者來到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制證中心,在負責人的帶領下走進了制證車間。
只見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在玻璃窗內忙碌著,機器不斷地“??”作響。負責人先把記者領進了一個左、右、上三面都是燈光和風孔的密室,這就是“風淋室”。據介紹,制證人員在進入車間時必須在這裡通過光照和吹風去除灰塵和靜電。
各居民身份證信息采集點都將信息傳到省公安廳的數據庫,電腦自動核實姓名、身份證號後將正確的信息傳輸到下一關,如有不正確的會自動退回。
數據接下來傳輸到調度室,記者看到十幾臺電腦上都顯示著居民的照片,工作人員用肉眼判斷資料庫和新傳上來的居民照片是否是一個人。工作人員說,有時會遇到整過容的,難以確定是同一人,就需要返回到所屬地市補充證明材料。

兩膜夾一卡。
在經過信息核對環節後,A4紙大小的空白卡體就要像坐過山車一樣,開始“機械之旅”了。首先,工作人員將兩片透明膜放入打印機,很快將居民身份證上的信息打印出來,每張透明膜上有8位居民的信息。正反面兩張膜夾住卡體“?嚓”一聲固定住,好似紙質的“三明治”。50套“三明治”放進上料機,帶有吸盤的機械手每次自動吸取一套,隨著130℃的高溫衝壓和迅速冷卻,“三明治”立即合為一體,用手摳都分不開。“八合一”的卡體再經過衝切,就變成了8張獨立的身份證。
別以為到這身份證就做好了,此時它還“徒有其表”沒有“內涵”,最關鍵的就是下一步芯片電寫入。身份證排著隊逐個經過電腦,電腦便將居民身份證的信息寫入芯片之中,這樣身份證一放入讀卡機,芯片內的存儲資料就立即顯現出來。芯片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全國還未發現能仿制的。

機械手吸盤送入高溫衝壓。
接下來,電腦自動識別身份證的地址,將不同地市的證件分揀到不同的位置。工作人員將同一地市的證件捆成一摞,用計卡器輕輕一刷,共有多少張卡就知道了。制成的身份證乘“專車”送回申領地市,居民很快就會收到。
身份證使用兩大誤區
掉膜
很多市民發現,拿到手的身份證表面有一層膜,有的已經有了毛邊,是不是有質量問題,到底該不該揭掉?
身份證制證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有毛邊的膜是防靜電涂層,在生產過程中起到防止兩張透明膜粘連的作用。制成證後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撕不撕掉都可以,不妨礙使用。

電寫入芯片。
“消磁”
有時市民在使用身份證時無法讀取芯片信息,被告知“消磁”了,需要“補磁”,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身份證不是磁卡,芯片一旦損壞只能重新辦證。首次申領20元,丟失、損壞補辦就需要40元,但可以不再拍照。
工作人員提醒市民:為保證芯片不損壞,不要彎折身份證,另外不要將身份證放在強電磁場,例如微波爐、強電場、強磁場等地方。
辦證提醒
周六上午也能辦證
據了解,目前全省已有3300餘萬市民換領了二代證,換證率97%以上。按照《居民身份證法》,16歲以上居民必須辦理,16歲以下可以辦理。警方特別提醒學生人群,現在會考、高考報名都需要二代證,學生平時課程緊,更應該提前辦理以免誤事。現在哈市警方已經開通了周六上午辦理二代證的便民通道,辦證時限為30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