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社會學專家眼中的社工發展三大瓶頸
2012-12-16 10:05:26 來源:生活報  作者:周際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2月16日訊 在“哈市首招648名社區專職工作者”消息發布的第二天,手拿報紙的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曲文勇,興奮地打電話給在哈市民政局工作的一位朋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組織的這個招聘太好了!”

  和普通讀者不同,作為社會學專家和我省12所社工學專業高校聯盟的理事長,曲文勇看到了一份希望,“終於開始大規模招聘專職社工了,這對今後哈爾濱社工工作的發展而言,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然而,在欣喜之餘,曲教授也有一絲懮慮,作為一名社會學領域的專家,他更明白什麼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社工”,以及當下社工工作所面臨的瓶頸。

  瓶頸一——

  認識誤區:社工等於居委會大媽?

  社工究竟是乾什麼的?盡管大學畢業後,魏琳(化名)已經在哈市道裡某社區當了兩年的社保員,但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她,也同樣困擾著很多想要在社區裡有所作為的年輕社工。

  2010年夏天,魏琳從哈商大會計專業畢業,最初進入社區工作時,她的工作熱情就像那個炎夏一樣火熱,工作優勢也十分明顯。“全社區只有兩個大學生,我的電腦操作最熟練,大媽們好幾天纔能敲完的資料,我幾個小時就能完成。”可是後來,魏琳發現除了經常要做一些常規的社區行政事務外,她基本上不參與社區其他事務的管理。她在網上看到,南方一些發達省份的社工經常會接一些服務社區百姓的“項目”,但她來到社區快兩年了,連項目書的影兒都沒看見。大多數時間裡,她的工作內容除了在電腦上弄材料,就是等待社區居民找上門來辦低保。就這樣工作了兩年,魏琳自嘲像個昇級版的“居委會大媽”,她坦言,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就像現在身處的這個嚴冬一樣,早已降至冰點。

  人們很輕易就能將社工與義工區分開,因為一個領工資,一個零工資。但社工與“居委會大媽”似乎就沒那麼容易界定了,很多人在心裡給二者畫上了等號。“從專業角度講,社工並不等同於居委會大媽,社工的工作職能,其實是遵循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運用個案、小組、社區、行政等專業方法,以幫助機構和他人發揮自身潛能,協調社會關系,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為職業的專業工作者。”曲文勇教授口中的社工職能,對很多非專業的人士而言,還只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烏托邦”,即便是已經工作多年的社區工作者也很少有人了解。

  外界對於社工職能的誤讀,以及社工對自身職業缺乏全面的認知,讓曲文勇教授有點兒著急。“真正意義上的社工,不但要參與社區行政事務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明確工作對象,他們打交道的對象,不僅僅是文件、材料,更多的還應該是活生生的人。那纔是社工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遺憾的是,現在很多社工都忽視了這一點。”

  解決之道:很多社工並未將之當成一份事業,而僅僅是一份工作。這樣低的專業認同和專業態度,在處理瑣碎的社區事務時,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曲教授建議,“要想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社工,其實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一個社工學專業學生要用四年的時間,去學習社區工作、社會心理學等十多門專業課,社工培訓千萬不能走過場,至少,要讓社工們學到一些先進的工作方法。”

  瓶頸二——

  人纔外流:有的“南飛”有的轉行

  在此次哈市專職社工招聘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絕大部分的報名者來自各行各業,學醫的、學農的、學商的,就是少見“對口的”社工專業畢業生。

  其實,社工學專業已經不算是一個新興專業,該專業已在我省高校中開設近十年,相繼有12所省內高校設置了社工學專業,培養了近萬名社工專業人纔。那麼,這些專業化人纔究竟流向了哪裡?

  “我們學院今年剛畢業的本科生就很有代表性,他們和之前的師兄師姐們的選擇差不多,基本上大部分都去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在考研,還有一些不想出省工作的,乾脆直接轉行了。”曲文勇教授無奈地說。

  北方的社工工作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滯後的,很多社工專業的人纔,學成後紛紛“南飛”,去往北京、深圳、廣州和上海等地。究其原因,那些城市不但有很多專業的社工機構,還有大量需求社工的市場,而且工資待遇也普遍比北方要高。

  當下,很多社工都處在較為尷尬的夾縫裡生存。一位社工的QQ簽名狀態是“我想要的只不過是不後悔現在,不害怕將來”,看上去讓人頗感心酸。社工們一方面在豐滿的理想中體驗助人的快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骨感的現實中寒酸度日。

  哈市香坊區某社區的王文(化名),大學畢業後已經當了三年的勞保協理員,扣完保險,每月開到手的工資1100元,“我心裡挺喜歡社工這個工作的,但目前,我處於半啃老狀態,就算再怎麼省著花,每個月還是得當月光族!”

  解決之道:在一個越來越現實的社會中,除了理想,社工究竟要拿什麼堅守,除了穩定,社區又要靠什麼留人?要吸引社工並留住人纔,首先必須要提高工資待遇。另外,還需要探索社工向上發展的穩定機制,比如上海建立了社工督導制度,督導的作用不僅僅是監督社工工作,還有鼓勵作用。做得好的社工會有更多提職和加薪的機會,讓他們覺得工作有奔頭兒。

  瓶頸三——

  社工機構稀缺:

  黑大社工服務中心是第一次試水

  今年6月,哈市南崗區與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聯合成立了全省首個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南崗區黑大社工服務中心。該社工服務中心的成立,是探索社區服務乃至社會建設發展新模式的一次嘗試。

  記者了解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城市,有不少社工服務站和公益服務中心等專業的社工機構,當政府的某個部門需要社工服務時,通常會把需求項目拿出來,面向社工機構招標,這就是業內人士常說的“政府花錢買社工服務”。社工機構根據招標項目,制定計劃書並投標,中標後的社工機構根據計劃派遣社工,到需要社工的單位進行專業的社會服務。

  而這樣專業的社工機構,在今年6月,黑大社工服務中心成立後,在我省僅有一家。黑大社工服務中心被南崗區政府稱為社會組織的“孵化器”,南崗區政府每年將投入不少於100萬元資金,向其購買專業的社工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的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精神慰藉、臨終關懷、法律維權、緊急救助、居家養老等菜單式社工服務和專業組織服務。黑大政府管理學院講師、社會學博士孫志麗告訴記者,“這相當於一次試水,如果這探索性的一步取得成功,將對哈市社工機構的發展有很大借鑒意義。”

  建立社工機構,其實就是在政府指導和推動下,整合各種資源,向專業機構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為市民尤其是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專業性公益服務,提昇公共服務水平。孫志麗說,“專業社工帶來的家庭服務目標與社會資源聯系在一起,通過個案處理及輔導服務實現並促使市民由單位人到社區人轉變,社區與政府之間由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轉變,由簡單粗放型服務到多元化精細型服務轉變”。

  解決之道:曲文勇教授認為,社工機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需要政府來花錢買服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可是當前,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北方城市,政府對於花錢買社工服務還缺少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南方一些城市,政府會出資購買社區服務,比如,今年廣州政府就拿出2.64億元購買社工服務,打造132個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